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0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和较高营养级消费者之间的关键联系环节,掌握桡足类的现场食物组成对于准确评估海洋食物网中的营养关系和能量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中,我们以中华哲水蚤这一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近海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大型哲水蚤属桡足类为研究对象,应用之前开发的基于PCR的克隆技术,通过分析中华哲水蚤所摄食生物的18S rDNA序列,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揭示了南黄海(Y19站位)和渤海(B49站位)中华哲水蚤食物组成的多样性。共检测出4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别隶属于13个类群:硅藻(Bacillariophyta)、甲藻(Dinoflagellata)、硅鞭藻(Dictyochophyceae)、金藻(Chrysophyta)、Katablepharidophyta、浮生藻(Pelagophyceae)、无根虫(Apusozoa)、水螅水母(Hydrozoa)、栉水母(Ctenophor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被囊动物(Tunicata)、毛颚动物(Chaetognatha)以及海洋真菌。结果还表明,当发生藻类暴发时,中华哲水蚤可以摄食引发藻类暴发的藻种。当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丰度相对较低时,中华哲水蚤可以选择摄食各种后生动物尤其是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的卵、幼虫或者有机碎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是一种杂食性桡足类,它对食物的选择依赖其生活海域中食物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52.
长腹剑水蚤属是海洋中小型浮游动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在生物地理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8S rDNA分析了南海长腹剑水蚤属中较为常见的刺长腹剑水蚤Oithona setigera的单倍型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792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 碱基G+C的平均含量为58.2%, 高于A+T含量(41.8%)。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在22个种群共计186个个体中, 发现了28个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H10在21个种群中均被发现, 最远距离超过1000km, 说明刺长腹剑水蚤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扩散且受到南海海流影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 刺长腹剑水蚤种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线性相关性(R=-0.04615, P=0.678); RDA变差分解结果显示, 空间变量全模型对种群遗传结构的解释率为53.3%, 结合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 我们判断目前观测到的刺长腹剑水蚤的种群遗传结构可能由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造成。  相似文献   
53.
甄毓  贺惠  傅亮  刘乾  毕乃双  杨作升 《海洋与湖沼》2018,49(6):1259-1267
海洋蓝洞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地貌单元,洞内的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特征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300m),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更为引入瞩目。本研究以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为目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沙永乐龙洞内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古菌类群可归为4门、21纲、29目、42科、45属,广古菌和奇古菌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古菌。龙洞内表层水体中古菌群落多样性与洞外水体相差不大,但随深度增加,洞内古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深水层古菌群落结构与浅水层差异显著。龙洞内沉积物中的古菌生存环境与水体差异巨大,为大量特殊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侧壁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多样性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150m平台处古菌群落多样性则远高于侧壁沉积物。水温对龙洞内水体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显示永乐龙洞古菌群落有很高的多样性,其垂向分布与洞内环境多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认识三沙永乐龙洞内的生态系统特征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4.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细菌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MJ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4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株属于食碱菌属(Alcanivorax);其余4株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其中1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分离获得的16株细菌中,4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1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H2S反应、吲哚测定反应、M.R和V-P均呈阴性.本研究为深入认识和开发利用深海热液区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34株副溶血弧菌16S-23S rDNA间区多态性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比较了34株分离于环境和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及标准株16S-23S rDNA间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的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4株副溶血弧菌的ISR经PCR-DGGE电泳后均能分离出4―10条条带, 共计产生15个多态性位点.所有菌株聚为H、I、J、K四大簇, 株间遗传差异最大为株A18和A25, 遗传距离达到0.4.ISR PCR-DGGE方法为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斜带石斑鱼烂尾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从海南省三亚红沙港与陵水新村湾网箱养殖的患"烂尾病"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HS08001、HS08002和XC08001.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这3株菌株为斜带石斑鱼的致病菌.经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这3株细菌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其中,HS08001对斜带石斑鱼的半致死剂量为1.05×104CFU·g-1 鱼体重.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在所检测的25中抗菌药物中,仅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和利福平高度敏感,而对阿莫西林等18种抗菌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57.
应用DGGE技术分析扇贝养殖海区真核浮游生物种群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扇贝养殖海区真核浮游生物种类和丰度,本研究首先以实验室培养的9种饵料微藻总DNA为模板PCR扩增18S rDNA V1~V3区的高变区序列.筛选用于DGGE分析该扩增序列的变性剂浓度,结果表明,扩增序列长560 bp,DGGE分析町将不同藻种分离开.随后对青岛沙子口扇贝养殖海区9个月份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DGGE分析,结果从9个月份2 m深的海水中总共扩增出38条谱带.其中共有谱带3条,占总数的7.69%,不同月份的特征性谱带11个,占总谱带数的28.2%.不同月份水样中的谱带数显著不同,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4632.相似性分析表明,2009年3和4月养殖海区真核微牛物种类相似性最高,为89.7%.基于不同月份水样微生物种类多样性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6,8月和2009年1,2,3,4月分别聚为一支,显示取样时间相近的月份微生物种类相似度最高.  相似文献   
58.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千样含油量0.2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T1和T2进行16SrDNA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rDNA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用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中。结果表明,T1与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同源性为89%,.r2与施氏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采用4种饵料:蓝点马鲛(鱼组)、天津厚蟹(蟹组)、四角蛤蜊(贝组)和日本枪乌贼(鱿鱼组)分别投喂真蛸,分析了各实验组真蛸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经济效益比,以及饵料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贝组的日均摄食量最高,而饵料转化率低于鱼组与蟹组;鱼组与蟹组的日均摄食量差异不大,但蟹组真蛸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于其他三组且经济效益最佳;鱿鱼组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比均低于其他三组。在真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鱼组均高于其他各组,而鱿鱼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软壁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等10个门为真蛸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摄食率最大的贝组真蛸肠道菌群中的支原体、乳球菌等11种菌为优势菌群,特定生长率最大的蟹组中真蛸肠道菌群中的弧菌、小纺锤状菌等5种菌为优势菌群。综合不同饵料对真蛸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认为蟹类是真蛸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60.
The genus Cylindrotheca consists of a small group of marine diatoms with a few species described. Eleven isolates of diatoms identified as 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morphologically were obtained from Jiaozhou Bay with their nuclear-encoded 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 rDNA) and chloroplast-encoded rbcL gene sequences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Interestingly, very high sequence divergences of SSU rDNA and rbcL gene were found among these isolates, and numerous nucleotide variation of rbcL gene caused relatively few variation of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SSU rDNA and rbcL gene, respectively, grouped the isolates into 6 clades. Phylogenetic tree of SSU rDNA placed all the Cylindrotheca isolates together, separating them into two lineages clearly. LineageⅠ was composed of the eleven C. closterium isolate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ogether with another C. closterium isolate, but some clades were not well supported. LineageⅠwas contained two C. closterium isolates and one C. fusiformis isolat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rbcL gene also separated the Cylindrotheca isolates into two well-defined lineages. The eleven C. closterium isolates formed a lineage and all clades were supported strongly.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of SSU rDNA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distance within lineageⅠ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microalgae species (P 〈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cryptic species within C. closte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