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9篇
  免费   1139篇
  国内免费   955篇
测绘学   2606篇
大气科学   2081篇
地球物理   1124篇
地质学   1439篇
海洋学   1039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646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80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本研究以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措施对退化地进行修复,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2.78和4.87倍,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4.30和30.87倍,土壤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85和2.78倍。生态系统内土壤碳的恢复速率落后于植被。2种不同恢复措施相比,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显著快于自然恢复(P0.01),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是自然恢复的2.17倍,其中植被和土壤的吸存速率也分别是自然恢复的2.26倍和2.09倍。而且人工促进恢复后的退化系统,碳库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健康生态系统的分配方式,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系统后期恢复。因此,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考虑,采取积极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能维持退化系统快速、持续恢复。  相似文献   
912.
最优粒子群算法(PSO)近年在非线性方程模拟计算中广泛应用。应用文献报道的Pitzer方程参数与温度的关联方程计算了323 K时该四元体系中有关盐的Pitzer方程单盐参数、混合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和盐的溶解平衡常数K,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工程计算软件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编写了相应的Pitzer方程计算程序,对323 K时四元体系Na+,K+,K+//Cl+//Cl-,SO_4-,SO_4(2-)-H_2O的溶解度数据进行理论模拟计算,并用计算出的溶解度数据绘制出该四元体系323 K时的相图。计算结果表明,溶解度的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该算法的适用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也表明含有合理Pitzer模型参数的PSO算法程序可以计算多温条件下的水盐体系相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13.
南大洋是大气CO2的重要汇区,而近几十年来这个汇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船绕南极航行所获得的现场碳及相关参数观测数据,分析推导出海水pCO2及其主控因子(叶绿素和水温)之间的经验关系,并结合相关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外推算法,计算南大洋50°S以南海区碳通量分布,评估该海区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11月从90°E到90°W(顺时针方向),50°—75°S海域为CO2输送大气的弱源,平均输入大气通量为9.482 mol·m-2·month-1,碳释放量为0.001 779 5×1015gC;2009年12月从90°W—90°E(顺时针方向),50°—75°S海域为吸收大气CO2的弱汇,平均碳通量为-12.451 mol·m-2·month-1,碳吸收量为0.026 656×1015gC。将经验关系推导至该月份的50°—75°S整个南大洋的计算中发现,2009年11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源,碳释放量为0.002 789 6×1015gC;在2009年12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汇,碳吸收量是-0.003 503 5×1015gC。相比之前我们所观测的结果,南大洋的碳汇吸收能力呈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14.
Because of similar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and cloud, the weather status seriously affects snow monitoring us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data. Cloud amount analysis during 2010 to 2011 snow seasons shows that cloud cover is the major limitation for snow cover monitoring using MOD10A1 and MYD10A1. By use of MODIS daily snow cover products and AMSR-E snow wa- ter equivalent products (SWE), several cloud elimination methods were integrated to produce a new daily cloud flee snow cover product, and information of snow depth from 85 climate st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rea (TP)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composite snow cover produ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now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new daily snow cover product reaches 91.7% when snow depth is over 3 cm. This suggests that the new daily snow cover mapping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snow cover dynamic changes in TP.  相似文献   
915.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活动持续了将近70 a,其作业装备和技术方法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形成空中和地面一体化作业体系。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泰国等为代表的国家主要使用飞机和地面发生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以俄罗斯、中国、保加利亚等为代表的国家在使用飞机和地面发生器的同时,也使用火箭(或高炮)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随着高性能飞机的投入使用,播撒技术和催化剂配方的不断研发改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文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及机载作业装备、火箭和高炮、地面发生器、常用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16.
珠三角地区人工增雨消霾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空气污染自净过程、人工影响灰霾的可能途径、广东灰霾分布特征、广东降水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等相关内容,探讨珠三角地区开展人工增雨消霾作业的科学性和技术可行性。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严重,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降水量少的10月至次年4月,影响灰霾清洁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冷空气南下和台风影响,通常伴随降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珠三角地区存在49 d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对该49 d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降低珠三角地区灰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17.
2013年4月29日至2013年11月21日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对松江鲈鱼仔、幼鱼进行了投喂研究,在水温18.2~22.6℃的室内循环水中,松江鲈鱼通过升索S1~S8苗种料投喂,体重由平均0.084g/尾增至23.55g/尾,体长由平均1.95cm增至12.45cm;最大个体体长14cm,体质量33.5g;最小体长8cm,体质量14.5g。研究表明:仔鱼开口摄食外源性营养时,应以投喂卤虫幼虫为主,逐步减少卤虫幼虫,增加S1人工饲料,直至养到2cm左右,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松江鲈鱼达到成熟规格完全可行,其平均日增长量0.115g/尾,饲料系数平均为1.1,总特定生长率(SGR)为2.76%d~(-1)。期间定时测定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DO、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还表明,在盐度范围20.3~27.1的条件下松江鲈鱼可以养至成熟规格。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分析三亚三美湾和鹿回头湾不同的海岸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岸线形态,结合岸滩演变和水动力数值模型,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人工沙滩设计方法、平面布置方案,选取了粒径合适的回填沙,确定了合理的防波(潜)堤修筑位置和高程。人工沙滩工程完成后滩面形态、岸线走向和景观稳定,达到了改善海岸环境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19.
An artificial oyster shell reef was deployed in Rongcheng Bay, East China.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is reef on the surrounding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unknown. We compared sedimentary factors, macrobenthic biomass,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reef and non-reef areas over a one year period. The mean values for chlorophyll a (Chl a), total organic matter (TOM),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tent in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reef area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reef area. The Chl a level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areas, but the TOM, TOC, and T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abundance of crustacean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areas, but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polychaetes, echinoderms, mollusk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The 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RMANOVA) reveal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through time and analysis of similarity multivariate analyses (ANOSIM) reveal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some months.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reveal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reef area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non-reef area.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rtificial oyster shell reef may change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the lack of an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 long-term monitoring is still need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oyster shell reefs on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920.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根据《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的具体特点,从教学课程和实验两个大方面入手,提出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方法的改革研究方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实验方法的创新,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该课程最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