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316篇
海洋学   59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6月对海州湾3种底质的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被鉴定出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98种,其中多毛类为13种、软体动物为53种、甲壳类为25种、棘皮动物为2种、其它类动物为5种,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种类可占80%;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57.30 g/m2和953个/m2,软体动物生物量(201.19 g/m2)和栖息密度(727 个/m2)分别占总数的78%和76%.经底栖动物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可将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岩礁、沙滩和泥沙滩3个群落.通过对3个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得出:对于种类,泥沙滩群落 > 岩礁群落 > 沙滩群落;对于生物量、息栖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岩礁群落 > 泥沙滩群落 > 沙滩群落;泥沙滩群落中的TE断面优势种分布显著而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其它两条泥沙滩断面.沙滩群落和岩礁群落的底栖动物分布分别与海水浴场和货运码头较多的人为活动影响有关,而泥沙滩群落的分布差异主要与海岸开敞度、海流潮汐作用、滩涂贝类养殖及优势种分布影响有关.泥沙滩是该区经济贝类的重要养殖场所,为使养殖种类健康生长,建议对沿岸排污口水质及养殖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92.
水产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实现对水产动物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基础,同时也是运用分子标记实现基因辅助育种的有效工具.通过评价不同分子标记作图的优缺点,介绍水产动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使用的分离群体,提出了适合水产动物遗传图谱构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动物蛋白酶 1 0 58水解鱼是鱼蛋白时 ,酶量、温度、作用时间对鱼是鱼蛋白质水解率和苦味的影响。结果表明 :酶浓度的提高 ,水解时间的延长 ,均使鱼是鱼蛋白水解率明显提高。最适水解温度为 50℃ ,当温度高于 50℃时 ,水解率逐渐下降 ,蛋白酶开始失活。苦味值随水解率提高而增加。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经综合分析和试验得出 ,该蛋白酶水解鱼是鱼的最佳条件是酶量与底物之比为 1 .5∶ 1 0 0 0 ;温度为 50℃ ;水解时间为 4h。  相似文献   
94.
象山港人工鱼礁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人工鱼礁生境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的生态修复效果,根据2006—2007年4季象山港全港区以及2010年4季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6种,其中多毛类46种,软体动物35种,甲壳类18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11种,各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均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邻近区鱼礁区全港区,生物量为鱼礁区邻近区全港区。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显示,鱼礁区和邻近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而与全港区的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百分比进一步揭示,鱼礁区和邻近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为77.19%,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为造成群落间差异的重要贡献物种;鱼礁区和全港区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高达91.34%,不倒翁虫、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和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为重要贡献物种;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也高达91.47%,不倒翁虫、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和薄云母蛤为重要贡献物种。双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区域两两间检验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和全港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以及邻近区和全港区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白石山群岛海域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但影响范围局限于人工鱼礁区附近。  相似文献   
95.
刘晓收  赵瑞  华尔  路璐  张志南 《海洋通报》2014,33(3):283-292
2009年6月在莱州湾9个站位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的研究结果,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6种,总平均丰度为1 902.2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8.30 g/m2,其中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基于丰度进行的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图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组,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显著相关。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粘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4种。通过BIOENV分析,影响其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底温、沉积物偏态、中值粒径、有机质、叶绿素含量。多样性指数反映各站位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ABC曲线显示大部分站位群落结构受到中等程度扰动,只有2个站位显示未受扰动。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平均丰度较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有所增加,但物种数目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莱州湾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96.
正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最大的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3/4,在全球C循环中起至关重要作用[1]。土壤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h)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损失的主要途径。土壤异养呼吸是指土壤在微生物参与下的矿化过程,主要包括根际微生物呼吸、矿质土壤呼吸(无根土壤)和枯枝落叶层呼吸,由于土壤动物呼吸量不大,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异养呼吸主要表现为矿质土壤呼吸[2-4]。土壤异养呼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在全球范围内,异养呼吸所占总呼吸的比例为7%~83%,其中在热带和温带(30%~83%)森林生态系统中所占比例高于寒带地区(7%~  相似文献   
97.
为了量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4月对湄州湾7个断面高、中、低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优势种类包括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等。2010年10月,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为(8.21±2.04)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1±80)ind./m2和(73.9±78.8)g/m2;2011年4月,平均物种丰富度为(6.76±2.90)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5±220)ind./m2和(45.8±58.0)g/m2。4月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大型底栖动物4月的多样性、生物量等通常低于10月,但丰度更高。此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和丰度在各采样断面的高、中、低潮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相似文献   
98.
西藏巴嘎雪湿地夏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对巴嘎雪湿地5块采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47类4 832只,隶属于3门6纲12目34科。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绥螨科(Sejidae)、等节跳属(Isotoma)和隐跳属(Cryptopygus),占总捕获量的31.76%;常见类群31类,占总捕获量的60.83%;稀有类群13类,占总捕获量的7.41%。巴嘎雪湿地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动物为主,捕食性动物次之,植食性动物最少。各采样地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湿草甸的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物种分布最均匀,更适合土壤动物生存。5块采样地土壤动物间的相似程度表现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表明巴嘎雪湿地出水口和进水口所处环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9.
《甘肃地质》2014,(3):F0002-F0002
布氏和政羊 学名:Hezhengia bohlini邱占祥,王伴月,颉光普2000 词源:属名表明该属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为和政地区:种名献给为中国化石麝牛类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博士。  相似文献   
100.
罗平生物群     
《云南地质》2014,(3):F0002-F0002
<正>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是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其中,节肢动物占主宰地位,以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