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别分离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可溶性全蛋白,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了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蛋白质的表达图谱。实验采用细胞超声破碎—丙酮沉淀及除盐—50mmol/LTris-HCl (pH 6.8)复溶的方法分别提取光棘球海胆雄性、雌性性腺的可溶性全蛋白,采用载体两性电解质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分别在pH5-8和pH4-6范围内对性腺组织可溶性全蛋白进行分离。利用PDQuest8.0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发现pH5-8范围内,雄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双向电泳图谱检出的蛋白质斑点为321个,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检出蛋白质斑点402个。在pH4-6范围内,雄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双向电泳图谱检出的蛋白质斑点数为239个,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检出197个蛋白质斑点。图像分析软件比对结果显示,在pH4-6范围内,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匹配的蛋白质斑点为31个,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斑点数为208个。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光棘球海胆的性腺蛋白质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利用质谱鉴定技术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鉴定,可为未来寻找不同性别光棘球海胆间决定性腺品质性状的特异性蛋白;建立不同性别海胆性腺蛋白质组表达谱与性腺品质性状的对应关系;提高和改良海胆性腺品质性状等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积累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以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和白色闭壳肌cDNA构建正反向差减文库,结合454测序技术在正向差减文库中测序得到2 640条序列,拼接得到50个contigs(重叠群);反向差减文库中测序得到2 496条序列,拼接得到187个contigs。经过同源性比对分析,共获得150多个差异表达基因,从中选择3种清道夫受体SRB1、SRF2和SRCR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对其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水平进行检测,初步阐述了其在虾夷扇贝中的组织表达规律。根据结果推测在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中,清道夫受体有可能是调节类胡萝卜素累积和转运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虾夷扇贝闭壳肌类胡萝卜素累积相关通路的探索提供了初步研究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北黄海海域虾夷扇贝体内脂溶性藻毒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够经由食物链在滤食性贝类体内累积,危及人类健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可以对多类脂溶性藻毒素进行同步分析,是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本文应用液-质联用方法,对北黄海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脂溶性毒素进行了分析。虾夷扇贝样品于2011年采自北黄海海域,并解剖为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和性腺四部分。在虾夷扇贝中共检测到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 toxin 1,DTX1)、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四种脂溶性毒素成分。在扇贝各组织中,内脏团毒素含量最高(OA:1.97—2.99μg/kg;DTX1:4.97—77.29μg/kg;PTX2:1.12—50.08μg/kg;YTX:825—6680μg/kg),其次是性腺和外套膜,闭壳肌中毒素含量最低。各组织之间的毒素组成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均以YTX含量最高,占脂溶性藻毒素总含量的90%以上。除YTX外,扇贝体内还存在一定量的OA、DTX1和PTX2毒素,虾夷扇贝中检出PTX2在我国系首次报道。北黄海海水样品中存在较高密度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和倒卵形鳍藻(D.fortii),可能是虾夷扇贝体内OA,DTX1和PTX2的潜在来源。为防范虾夷扇贝中藻毒素造成危害,应进一步强化对北黄海海域贝类中藻毒素及海水中有毒藻类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种扇贝闭壳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三种扇贝闭壳肌在新鲜(40℃)和加热(100℃)情况下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鲜状态下,海湾扇贝(HWSB-F)、栉孔扇贝(ZKSB-F)、虾夷扇贝(XYSB-F)闭壳肌中,共定性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8种,醇类5种,酮类5种,酯类3种,以及醚类、苯类、酸类、烯类和噻唑等。在加热情况下,海湾扇贝(HWSB-C)、栉孔扇贝(ZKSB-C)、虾夷扇贝(XYSB-C)闭壳肌中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20种,酯类5种,酮类7种,醇类8种,烯类4种,酸类2种,醚类2种,还包括吡嗪、胺类、苯类、含氧杂环等物质。对三种扇贝闭壳肌新鲜组和加热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新鲜扇贝原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加热后减少,且产生了新的其他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扇贝闭壳肌加热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多,组成比较复杂,新鲜组的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少,组成简单。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在新鲜状态和加热状态下,有效区分三种扇贝闭壳肌组织。三种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建立,丰富了不同扇贝呈味物质的组成成分研究内容,证明GC-IMS技术可快速鉴别三种去壳扇贝闭壳肌的种类,为不同种扇贝闭壳肌以次充好提供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元素分析和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EA-IRMS)对中国北方不同养殖地区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闭壳肌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分析3种养殖扇贝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青岛和獐子岛虾夷扇贝闭壳肌的?13C和?15N均差异性显著,长岛和旅顺栉孔扇贝闭壳肌的?15N差异性显著,莱州、牟平和旅顺海湾扇贝闭壳肌的?13C和?15N均差异性显著。闭壳肌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来源的3种养殖扇贝。  相似文献   

6.
应用MSAP技术研究扇贝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甲基化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对生物体基因的表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获得扇贝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及模式等表观遗传学信息,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以及本课题组培育的"海大金贝"为材料,建立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的反应体系,利用该方法对其基因组DNA CCGG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引物组合可用于贝类DNA甲基化的研究,在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2.08%、25.99%、32.88%和34.97%。几种扇贝基因组CCGG序列中,胞嘧啶的全甲基化率要高于半甲基化率,推测扇贝基因组中主要的甲基化模式是CpG型。通过对"海大金贝"和普通虾夷扇贝闭壳肌甲基化谱进行比较,筛查得到46个差异位点,这些位点可能参与"海大金贝"闭壳肌积累类胡萝卜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栉孔扇贝干贝氨基酸含量较高,次于虾夷扇贝,高于海湾扇贝。其氨基酸的含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在软体部中以闭壳肌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闭壳肌的平滑肌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横纹肌。从分析栉孔扇贝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栉孔扇贝外套膜和内脏块均含有相当量的氨基酸,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在自然环境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PSTs)的净化过程,从黄海北部大窑湾海域采集了受PSTs污染的虾夷扇贝,将其转移至黄海的棋盘磨水域,该水域未曾有PSTs污染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检测30天净化过程中虾夷扇贝体内PSTs的组分和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第9天,虾夷扇贝软体中的PSTs的含量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初期扇贝体内PSTs的净化率高于后期。扇贝各组织器官中PSTs含量分析发现,消化腺中的PSTs含量最高,这对于人类健康和扇贝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与PSTs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养殖虾夷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8年6~7月在我国北方某海域,进行了底播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不同组织中Pb、Cd、Cu、Zn 4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重金属的含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有害重金属Pb、Cd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织;虾夷扇贝内脏团质量虽仅占整贝质量的8%~15%,但内脏团中有害重金属Cd占整贝中Cd的76%~85%,Pb占整贝中Pb的45%~54%;同时,研究表明虾夷扇贝对有害重金属的蓄积与养殖区域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我国近海贝类中腹泻性贝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自北黄海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含有25~41μg/kg的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在虾夷扇贝体内还含有37.2μg/kg的45-OH-YTX,并在5种贝中发现微量的Homo-YTX毒素组分,这是首次报道在我国贝中检出此类毒素。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含有2个磺酰基的脂溶性多环聚醚类化合物,对小鼠的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很高,毒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我国贝类体内生物毒素成分复杂,亟需进行毒素成分结构、来源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分布规律及安全限定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适于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的样品提取方法, 作者以条斑紫菜叶状体为材料, 比较了饱和硫酸铵沉淀法、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和酚提取方法3 种方法对条斑紫菜叶状体总蛋白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 针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中含有大量多糖, 多酚化合物, 色素等干扰物质的特点, 通过酚提取方法能有效去除这些干扰杂质, 得到清晰、稳定、干净的双向电泳图谱和相对较多的蛋白质点数, 为提高其他大型海藻的总可溶性蛋白提取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裂解液法和直接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蛋白双向电泳的提取效果并优化了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在去除胞内干扰物质方面,较裂解液-超滤管法和裂解液-试剂盒法的效果都好。 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和直接TCA-丙酮沉淀法都能取得背景干净、蛋白点清晰的双向电泳图谱,但后者的双向电泳图谱聚焦更完全,在进一步优化条件后(即蛋白沉淀12 h并增加超声波洗涤过程),可作为提取中肋骨条藻蛋白的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13.
韩焘  姜敬哲  王江勇 《海洋科学》2013,37(3):102-108
以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血淋巴为材料进行了双向电泳研究。首先,确定了以丙酮沉淀法和RC DC 蛋白定量试剂盒为基础的蛋白制备与定量方法;其次,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摸索,通过500 r/min的低速离心方法分离了血细胞和血浆组分,通过35000 r/min超速离心2 h除掉了部分高丰度的血蓝蛋白,降低了高分子量区域的血蓝蛋白背景;进一步使用18 cm pH 3-10非线性胶条和标准化的电泳程序,对不同上样量的电泳银染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良好的双向电泳图谱;最终选取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胶原蛋白和血蓝蛋白4个蛋白点成功进行了质谱鉴定。  相似文献   

14.
西施舌外套膜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美  申欣  程汉良  孟学平 《海洋科学》2009,33(11):32-36
建立了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外套膜蛋白质组的双向凝胶电泳体系,比较分析了不同pH梯度胶条、水化条件的优化及不同染色方法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H 4~7的非线性胶条,水化时加上除盐步骤,采用硝酸银染色,即可获得高分辨率、高重现性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研究西施舌外套膜蛋白质的组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Dissolved proteins in sea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 coastal area of Tokyo Bay, Sagami Bay and a location off the Kuroshio Curr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one-dimensional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d high 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Four to nine protein bands were detected in SDS-PAGE in the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MW) range from 12 kilo Dalton (kDa) to 49 kDa. The 2-DE technique distinguished 10 to 46 protein spots exhibiting isoelectric point (pI)/MW ranging 4.3–9.2/12–63 kDa. The elecrophoretic pattern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coastal and pelagic samples, as well as previously reported patterns from various pelagic areas. The close similarity of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n both SDS-PAGE and 2-DE gels indicates the compositional homogeneity of dissolved proteins in seawater throughout a broad range of marine environments. Proteinaceou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that was unresolved and smeared staining characteristics on both SDS-PAGE and 2-DE gels was first observed in Tokyo Bay wat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its possible sources are discussed. Although the two protein species, 48 kDa and 39 kDa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omologues of Porin P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alkaline phosphatas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 respectively, four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and two species of Pseudomonas spp.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as the source organisms of these proteins using the N-terminal amino acid sequence data determined in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定义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悬沙和水体的长期输运分离研究,给出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定义。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物理过程对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影响机理。采用部分观测资料,对长江口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及其机理作了初步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大浑浊带,悬沙和水体长期输运有明显的差别;在描述悬沙长期输运时,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比二维水体长期输运速度更合理;潮泵作用和垂向切变作用是造成两者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Analternatingdirectionimplicit(ADI)numericalmodelfortwo-dimensionalhydrodynamicequations¥PanHaiandFangGuohong(ReceivedDecembe...  相似文献   

18.
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36kDa外膜蛋白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本着筛选和制备弧菌共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lnificus)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SDS-PAGE图谱比较发现这6种弧菌都存在36 kDa的外膜蛋白条带.通过电泳洗脱分离纯化这6种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并制备了鳗弧菌菌株SJ060621的36 kDa外膜蛋白多抗.ELISA和Western-blot印迹结果显示,仅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和哈维氏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双向电泳分析了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2-DE图谱显示出鳗弧菌SJ060621和S010610-1均由3种等电点相近的蛋白组成,存在很高的同源性,2株鳗弧菌与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在蛋白质组成数量和等电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说明通过主要外膜蛋白的分子量和免疫特性研究,可为筛选不同弧菌共同外膜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一系列轮烯衍生物为目标分子,运用MP2和TD-DFT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了分子一阶超极化率β和紫外吸收光谱, 研究了分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关系. 研究发现, 本文中的二维电荷转移(2DCT)分子2—6均具有较大的β值, 且紫外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和相对应的一维电荷转移(1DCT)分子8和9相比发生蓝移, 这对解决"非线性效率-透光性的矛盾"给予了很大启示. 对于2DCT分子2—7, 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大小和分子构型关系密切, 随着键长交替(BLA)的增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