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综述了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饲料中植物蛋白水平将显著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状态.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与适口性、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平衡相关.同进实验动物的种类、食性和发育阶段均会对植物蛋白利用产生一定影响.水生动物饲料中植物蛋白源的适宜添加量主要受实验动物种类和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因此,通过添加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和减少搞营养因子可以提高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1 材料和方法1.1 主要材料1.1.1 贻贝、牡蛎 购自青岛市南山农贸市场。1.1.2 实验动物 年幼雄性大鼠40只,体重约60g。1.2 方法1.2.1 原料预处理 用刀具将贻贝、牡蛎剖开,分离贝壳和软体部分,再将软体部分洗去泥沙,于60℃烘干,磨碎过80目筛,密封备用。1.2.2 动物实验 将40只雄性鼠分为基础饲料、亚硒酸钠、贻贝、牡蛎4组,每组10只,分别饲基础饲料(含硒0.02×10-6),基础饲料加亚硒酸钠(含硒2.541×10-6),基础饲料加贻贝(含硒2.564×10-6),基础饲料加牡蛎(含硒2.325×10-6),实验期间大鼠自由摄食和饮蒸馏水,共8周。在实验4周后,测每…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镉是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其毒性与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对水产饲料和原料中的含镉量、及其在不同提取剂的提取量进行测定,探讨其主要存在形态;测定结果表明水产配合饲料及其原料中的镉主要以蛋白结合态存在.以乌贼内脏粉为镉源调制的不同含镉量饲料对鱼、虾、蟹的饲喂对比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以Cd-MT 为主体的有机结合态镉对水产动物的毒理效应和代谢作用与离子态镉(Cd2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在水产动物肌肉的再累积不明显,未发现对养殖动物的毒害作用和Cd的累积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5.
动物实验是中医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也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但是由于当前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动物实验对临床研究的指导价值受到质疑。而当前阶段,借助循证的方法对动物实验进行系统评价,可能是提升动物实验指导价值、促进成果转化相对较好的选择。本文即围绕动物实验系统评价在中医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性及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甲壳胺油酸复合物是一种海洋生物活性多糖衍生物 ,以甲壳素油酸等作为原料 ,制备了甲壳素油酸复合物乳剂 ,并研究了其对大鼠和鹌鹑的减肥效果 ,结果表明 :将出生 2 5 d的大鼠 ,均喂以高脂肪高营养饲料。大鼠分为 4组 :对照组 ,高、中、低剂量组 ;并用出生 30 d的鹌鹑分 3组 (对照组 ,大、低剂量组 )。用上述动物试验了甲壳胺油酸复合物的减肥药效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甲壳胺油酸复合物具有明显的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9.92±0.47)g的军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以硫酸铜(CuSO4.5H2O)和蛋氨酸铜(CuMet)为铜源,在酪蛋白和白鱼粉为蛋白源的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4、8、16、32、64mg铜/kg干饲料,配制11种不同铜水平的实验饲料(3.3~57.4mg/kg),研究军曹鱼幼鱼(Rachycentron canadum)对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没有添加铜的饲料组军曹鱼存活率最低,军曹鱼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均随饲料铜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0.05)。用折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以硫酸铜和蛋氨酸铜为铜源,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饲料中铜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1.5和8.3mg/kg;以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时,饲料中铜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1.9和8.2mg/kg。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和鱼体的常规组成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鱼体和骨骼中铜含量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肌肉和血浆中铜含量不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军曹鱼对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1.5~11.9mg/kg(硫酸铜)和8.2~8.3mg/kg(蛋氨酸铜),对蛋氨酸铜的生物利用率相当于硫酸铜的1.5~1.8倍。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质量(5.28±0.03)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56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5%、0.50%、1.00%和2.00%的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研究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了壳寡糖后,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显著提高了刺参体腔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P0.05)。饲料中添加0.50%的壳寡糖可显著提高刺参体腔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P0.05)。刺参体腔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0.50%壳寡糖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提高抵抗灿烂弧菌的能力无明显作用(P0.05)。综合比较表明,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刺参的生长和抵抗灿烂弧菌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及脂肪来源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生长、体组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包括6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设计3个脂肪水平(8%、12%和16%)的实验饲料(分别为F8组、F12组、F16组和S8组、S12组和S16组)。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3.01±0.01)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到18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采用定量投喂方式进行投喂,养殖周期56 d。研究显示: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上升,饲喂鱼油饲料的鱼体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增高趋势,F16组鱼体生长性能显著优于F8组;而饲料中添加过高剂量豆油(S16组)对鱼体生长有明显抑制现象。饲料中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菱鲆肝体比和脏体比指数,而鱼体肥满度则受脂肪源影响显著。实验饲料组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影响,但显著影响鱼体粗脂肪含量,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上升。饲料脂肪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豆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且豆油组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进一步检测大菱鲆脂代谢相关基因发现,饲料脂肪水平及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合成、氧化等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脂肪水平在12%~16%时鱼体呈现最佳生长性能,饲料中添加过多豆油显著影响鱼体生长及肝脏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以探讨历史海洋学为目的的新生代海相地层的有孔虫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孔虫分析研究之所以能广泛开展,不仅因为此类动物是鉴别海相地层的重要标志。能够说明周期性的海水进退,而且其种属繁多、分布广泛,动物组合常成为区域地层组分和对比的良好依据。特别是对有些地质时代的深海沉积物来说,是优良的标准化石。此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稀土元素镧对刺参生长、免疫反应及抗病力的影响,本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镧,制备了5种实验饲料,饲料中镧的浓度分别为0、10、25、50和75mg/kg。以初始体重(6.72±0.01)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研究对象,用制备的饲料在室内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对刺参进行称重,计算特定生长率,随机选取4头解剖取样,测定刺参体腔液的相关免疫酶活性,剩余刺参通过腹腔注射刺参腐皮综合症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mg/kg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36.92%;当饲料中稀土元素镧添加量为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饲料中镧添加量为10~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攻毒实验显示,50mg/kg处理组的刺参累计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50mg/kg的稀土元素镧可以促进刺参生长,同时可以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乌贼内脏粉的富镉问题及其饲料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林建云 《台湾海峡》1996,15(A00):29-31
乌贼内脏粉已被公认为优良的水产饲料原料,我们却发现其存在大量的镉。本文就乌贼内脏中镉的存在形式、其在水产动物 体内的积累状况及其对水产动物的影响进行试验。因此,乌贼内脏粉的富镉问题并不影响其 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础饲料中添加0、10、50、150、450和1 500 mg/kg的维生素C(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形式),制成6种实验饲料,分别对初始体质量为(4.21士0.02)g(实验Ⅰ)、(116.93±0.91)g(实验Ⅱ)2个规格各6组半滑舌鳎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60尾(实验Ⅰ)、18尾(实验Ⅱ),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和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实验Ⅱ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超过50 mg/kg时,随添加量增加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基础饲料中无需添加额外的维生素C即可满足幼鱼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氮源及其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由瑞典学者Bohlin于1897年分离出单种后,各国学者对其生态因子、繁殖特性、形态变异、培养方法以及在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也把它作为对虾、海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化学分析、氯基酸组成分析及动物体内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带鱼下脚料蛋白水解物的一般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抗高血脂作用,以期为带鱼及其下脚料蛋白水解物的高效利用提供资料。结果表明,带鱼下脚料蛋白水解物含蛋白质17.16%、脂肪9.08%、水分71.61%、灰分1.12%。在必需氨基酸中,异亮氯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苏氨酸、色氯酸及缬氨酸达到FAO/WHO(1973)提出的理想氯基酸模式中相应氨基酸的88%-100%。动物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蛋白水解物能显著抑制由高脂类饲料喂养导致的高血脂大鼠的TC、TG、HDL升高。带鱼下脚料蛋白水解物具有抑制高血脂动物血脂的升高,其抗高血脂作用可能源于它本身的功能因子,包括牛磺酸、DHA、EPA、Ca、P和Fe等。  相似文献   

17.
鱼类实验动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育种及模型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其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使用2种不同蛋白源配方的饲料投喂卵形鲳Chan。结果表明:投喂豆粕型饲料与投喂鱼粉型饲料在平均尾重,平均日增重、平均饲料系系等生长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成活率,鱼获得量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Chan饲料的蛋白来源可利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  相似文献   

19.
李翊  毛文君  赵林 《海洋科学》1997,21(5):56-58
于1995年11月对贻贝富硒提取物中硒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添加亚硒酸钠饲料和贻贝提取物饲料,实验4周后测每组鼠体重并进行代谢实验,收集72h尿及粪,测定硒含量,实验8周后处死大鼠,分析血及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硒含量。  相似文献   

20.
以磷脂质量分数为0.05%,0.33%,0.65%,0.96%,1.23%,1.55%,2.08%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分别饲喂刺参幼参(平均体质量为0.8 g),饲养31 d后,测定刺参的增重率、成活率、体成分以及实验刺参体内的磷脂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磷脂的含量对刺参生长和体内磷脂质量分数有明显影响.随着饲料中磷脂质量分数的增加到0.65%时,实验刺参的增重率逐渐增加到最大值111.13%,而后则不再增加;刺参体内的磷脂质量分数在饲料中的磷脂质量分数达到0.33%时即接近最大值,达到3.20%,而当饲料磷脂质量分数继续升高时,也不再明显增加.实验刺参体内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分在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刺参对饲料磷脂的需求量应为0.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