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比较和分析了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5种微藻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4种滩涂贝类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5~6 d),投喂不同微藻的稚贝实验样品生长速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培养9~10 d后,各实验组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投喂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及投喂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强,生长迅速、整齐,经过15~18 d的培养,成活率达85%以上;投喂微绿球藻的4种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弱,生长缓慢、不整齐,成活率低于20%。投喂角毛藻的泥蚶、缢蛏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青岛大扁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投喂角毛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与之非常接近。角毛藻对泥蚶、缢蛏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青岛大扁藻对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与角毛藻非常接近,而青岛大扁藻对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较差;绿色巴夫藻的饵料效果与球等鞭金藻类似但均比球等鞭金藻差;微绿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用颗粒粒度计数分析仪分析泥蚶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对5种微藻的选择性滤食后发现,最先被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干净的是角毛藻,其后是球等鞭金藻;泥蚶稚贝实验样品开始滤食青岛大扁藻时的速度较慢,但当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被滤尽后,青岛大扁藻也被迅速滤食,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微绿球藻的速度最慢;最先被青蛤稚贝实验样品滤净的也是角毛藻,其后是青岛大扁藻,在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被滤尽后,球等鞭金藻也迅速被滤食干净,微绿球藻同样是最慢被滤食的。可见,贝类稚贝总是优先滤食饵料效果好的微藻,饵料效果最差的微藻被贝类稚贝滤食的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对盐度、饵料、底质和温度对硬壳蛤稚贝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壳蛤稚贝存活和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8-42,最适盐度范围为24-36。从稚贝成活率看,几种单胞藻的饲育效果顺序为:等鞭金藻>美国扁藻>混合藻>亚心形扁藻>大溪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中肋骨条藻;但从稚贝日生长率看,几种单胞藻的饲育效果顺序为:混合藻>等鞭金藻=美国扁藻=亚心形扁藻>大溪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中肌骨条藻。硬壳蛤对底质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稚贝在纯砂底质中的成活率和日生长率均高于在纯海泥底质中,但砂的粒径大小对稚贝成活率和日生长率没有明显影响。硬壳蛤稚贝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能够耐受30-35℃的高温,但在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当温度为21.8-35.4℃(平均为30.1℃)时,稚贝成活率却很低,无砂情况下只有32%,有砂情况下为零。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温度、盐度和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响应面法构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蛤仔生长存活模型并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了3因素(温度、盐度、密度)和3水平(-1、0、1),以稚贝壳长为响应值,探究温度、盐度、密度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蛤仔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培育73 d后,温度、盐度、密度的二次效应对蛤仔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温度、盐度、密度的升高,蛤仔壳长生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表现出抛物线形特征,其中盐度对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然而,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蛤仔壳长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壳长预测值Y对应自变量温度(T)、盐度(S)和密度(D)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6.331 05+0.276 5T+0.573S+0.689D-0.005 66T2-0.013 7S2-0.115 9D2。本研究通过二次响应面回归方程构建了不同环境下蛤仔苗种的生长模型,得出稚贝最适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时,上升流和下降流均比静水培育效果好,培育前5天采用下降流、第6~29天采用上升流时,稚贝生长快、死亡率低;水流量小于65 mL/s时,随水流量的增加,稚贝生长加快,死亡率降低,水流量在65~80 mL/s时,单体牡蛎稚贝生长存活最优,第29天时最大壳高达(1534.81±65.23)μm。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苗种中间培育时,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挤迫效应逐渐显现,密度为7.5个/mL时,死亡率相对较低,且稚贝生长速度快,在第29天时稚贝壳高最大可达(1520.63±51.72)μm。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规模化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时,采用上升流和下降流相结合的流水培育方式,适当增加水流量,及时疏散密度。本研究优化了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室内培育模式,为单体牡蛎规模化培育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1个/~2±0.08个/cm~2,移池培育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附着板、附着绳、网片、小石块变态幼虫密度分别为0.70个/cm~2±0.08个/cm~2、1.38个/cm~2±0.15个/cm~2、0.97个/cm~2±0.12个/cm~2、1.04个/cm~2±0.28个/cm~2,稚贝存活密度分别为0.36个/cm~2±0.06个/cm~2、0.62个/cm~2±0.07个/cm~2、0.45个/cm~2±0.07个/cm~2、0.60个/cm~2±0.08个/cm~2,附着绳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光照强度为300~600 lx时变态幼虫密度为0.87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5个/cm~2±0.08个/cm~2,强光不利于幼虫的变态和稚贝存活;水流速为2.3 cm/s时变态幼虫密度为1.08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87个/cm~2±0.07个/cm~2,冲洗的变态幼虫密度为1.64个/cm~2±0.19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1.00个/cm~2±0.12个/cm~2,水流或冲洗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从亲贝性腺促熟培养条件和幼虫培育的盐度、密度、附着基等方面对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进行探索,开展近江牡蛎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研究发现:采用升温促熟的方式进行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亲贝促熟培养,经过40 d室内培育,性腺发育成熟;以阴干-升温水刺激方式产卵排精,亲贝精卵排放率达到80%以上;盐度20时,近江牡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孵化率均最高,达到(96.96±1.91)%、(95.93±1.97)%和(95.87±0.92)%,幼虫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5和30盐度组(P0.05);与初始密度为10 ind/mL相比,初始密度为6和3 ind/mL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较高;牡蛎壳稚贝比扇贝壳稚贝的附着密度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幼虫培育,共获得近江牡蛎稚贝1.98亿粒;平均每个培育池附着基12万片,出苗65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2.5×10~4粒/m~3,达到规模化苗种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混合氮源对扁藻与金藻共培养和单种培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艺峰  林霞  朱鹏  李洋 《海洋科学》2006,30(8):34-40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了硝酸钠(NO3-N)、尿素(NH2-N)和硫酸铵(NH4-N)3种氮源对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共培养和单种培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扁藻与金藻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培养时,硝酸钠质量浓度对扁藻和金藻的总细胞密度(Yt)和最终细胞密度的体积比(Yr)没有影响,尿素质量浓度对Yt有正调节作用,而硫酸铵质量浓度对Yt有负调节作用、对Yr有正调节作用。当培养液中NH2-N质量浓度为21.01 mg/L,扁藻和金藻接种体积比(Xv)为14.15时,Yt最大(1 508.9×104个/mL);当NH4-N质量浓度、Xv分别为21.00 mg/L和14.15时,Yr最大,为87.46。单种培养金藻时,硝酸钠略优于尿素,2种氮源对其生长均有正调节作用,而硫酸铵起负调节作用。当培养液中加21.01 mg/L的NO3-N和NH2-N时,金藻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862.6×104个/mL);不同氮源对扁藻生长的调节作用与金藻相反,当扁藻接种密度为4.6×104个/mL,培养液中NH4-N质量浓度为21.00mg/L时,扁藻细胞密度达到102.2×104个/mL,其值最大。  相似文献   

8.
两种光强条件下亚心形扁藻各生长阶段的产氢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在光照生长后,经过暗培养诱导其可逆产氢酶,然后转移到光照下可产生氢气。在300 mL产氢反应器中对海洋亚心形扁藻产氢情况的考察表明,不同的光强条件可导致扁藻产生不同的生长曲线,而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扁藻的产氢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高光照强度(E=13000 lx)条件下,扁藻生长较快,而且可以获得更大的产氢能力,300 mL密度为3×106个/mL、叶绿素质量浓度为5.8 mg/L的藻液最大产氢浓度可达17.5%,比低光照强度(E=5000 lx)时提高了32%,叶绿素含量降低了61%。根据产氢前后以及暗诱导后扁藻生理状态的考察结果,可以推测出是不同生长阶段扁藻的生理状态差异导致了其产氢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现场测定方法 ,研究了硬壳蛤稚贝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初始规格以及直接底播、袋中加砂底播、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 4种野外培育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 ,硬壳蛤稚贝进行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规格为壳长大于 2— 4mm。在 4种培育模式中 ,直接底播和袋中加砂底播模式效果比较理想。直接底播的稚贝 ( 30 0 0粒 /m2 )经过 2 8天便可由壳长2 .62mm长到 9.47mm ,达到播种规格 ;经过 62天的培育可以长到 1 7.5 1mm ,成活率可达83.3%。利用袋中加砂底播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略低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但成活率略高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可达到 89.8%— 94.5 %。与上述两种培育模式相比 ,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较慢 ,其中以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最慢 ,成活率最低。在这两种培育模式中 ,下层稚贝生长最慢 ,其次为中层稚贝 ,再次为上层稚贝  相似文献   

10.
饵料浓度对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武昌  王荣 《海洋学报》2000,22(6):88-94
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和排粪率法研究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饵料(青岛大扁藻、新月菱形藻)浓度从1500到350000个/cm3时摄食率的变化。实验证明中华哲水蚤具有很强的摄食潜力,摄食率在实验饵料浓度范围内一直在增加,在较低的饵料浓度(如青岛大扁藻4000个/cm3)下停止摄食。  相似文献   

11.
Ultrastructurestudyofthediatom──Ⅱ.Synedra,Cyclophora,Plagiogramma,Opephora,FragilariaandPseudostaurosira¥LiuShicheng(Received...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拟厚膜藻卡拉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88-1990年对采自青岛的蜈蚣藻,河北的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浙江的拟原膜所含多糖的产率,物理性质,化学组化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拟厚膜藻多糖无凝固性;蜈蚣藻多糖凝固性很低;蜈蚣藻节夹变型多糖有些凝固性,是三者中凝固性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Ficolin是一类含FBG结构域的蛋白,在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脊椎动物中,Ficolin主要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和免疫效应分子发挥免疫功能。本研究从毛蚶中克隆获得一条Ficolin基因(命名为SsFic1),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含有典型的FBG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但未发现胶原样结构域。SsFic1的mRNA在毛蚶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丰度较高,但SsFic1转录产物在卵细胞和四细胞期未检测到,说明该基因不是母源性免疫基因。副溶血弧菌和脂多糖、葡聚糖等免疫刺激物均可诱导SsFic1显著上调表达。利用RNAi技术抑制SsFic1基因表达,酚氧化酶激活因子PAF和补体相关基因(C1qDC、补体C3Fic3)的表达量及CAT、SOD和PO的酶活力均显著下降,而TEPC1q2和Fic2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降SsFic1表达后,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毛蚶血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是RNAi实验组毛蚶死亡率和血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的原因。综上,SsFic1可能通过调控补体通路和酚氧化酶原激活通路参与毛蚶免疫防御反应,这对贝类免疫学研究及抗病新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三种鱼的续航时间(或续航能力)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水温对美国红鱼的游泳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美国红鱼,在水温20℃、流速84cm/s下的持续续航时间最长,可认为是该规格美国红鱼最适游泳水温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Vib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采取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缢蛏对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滤食效应。结果表明,缢蛏滤食牟氏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81×N0/1 0.00039×N0和Na=0.7949×N0/1 0.00636×N0;缢蛏自身密度对滤食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功能反应影响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85P-1.0256和E=0.778P-1.1819;缢蛏自身密度与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藻浓度间的联合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663XP-0.1819×N0/1 0.00039×N0和Na=0.6182×P-0.1819×N0/1 0.00636XN0分析了缢蛏的滤藻速率、滤藻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双壳纲以及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分别选取了3种中国沿海常见的品种——东风螺、弯竹蛏、斑节对虾,提取并分析它们的壳基质蛋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发现特定的蛋白质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①N66蛋白(一种碳酸酐酶)通常存在于弯竹蛏中,但不存在于东风螺和斑节对虾中,揭示N66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在未来的物种鉴定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②角质层蛋白AM1199和CP14.6存在于斑节对虾的表皮结构中,在东风螺和弯竹蛏中未检测到;③血蓝蛋白同时在3种动物外壳的基质蛋白中被鉴定出来,揭示了其在不同物种的外壳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壳基质蛋白在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外壳中的鉴定提供了基础,也为探索不同物种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7年3月 ̄1997年5月,取山东长岛和青岛太平角海区的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采用自然排放法和解剖法取精液,用自然海水作基础溶液,采用不同的抗并保护剂、冷冻速度、平衡时间,对精子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孵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扇贝的精子以自然海水为基础溶液,加8 ̄10%的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距液氮表面25cm、20cm、10cm各停留8min,移入液氮中保存;解冻时,距液氮表面10c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