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河西地区几次强震前的垂直地形变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志  王双绪 《内陆地震》1993,7(3):257-263
采用关联维的计算方法,对河西地区门源6.4级和天祝一景泰6.2级地震过程中的垂直地形变序列的时、空分维数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到:本文研究区内远场(远离震中区)的地形变序列分维数在0.63~0.80之间,而近场(震中地区)的序列分维数在0.17~0.44之间,近场出现明显的降维现象;地震的孕、发过程中地形变观测序列分维数在0.22~0.37之间,而无震期间则在0.57~0.77之间,地震孕、发过程中地形变观测时间序列亦存在明显的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2.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5,21(1):70-83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5年1月1日~2002年lO月31日)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002年11月1日~2003年9月30日)为基础资料,研究了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性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单断裂强震区”和“多断裂强震区”概念。发现川滇地区主要单断裂强震区在发生一些强震之后,已经陆续进入地震平静时段,近期发生强震的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滇西南”、“龙陵-腾冲”、“丽江-武定”地区分别在较短时段内发生多次强震,表明这几个多断裂强震区陆续进入活跃时段,成为1984年以来川滇地区的地震主体活动区域。多断裂强震区具有区内中小断裂汇集、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时段多次出现、在同一活跃时段内又具有活跃小段与小段间距的小段组合形式等特征。对已有的和可能新生的多断裂强震区进行早期判定,以及对活跃时段、小段组合进行动态跟踪,对于川滇地区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ntroductionGeneralyweregardthevariablepartsofprecursorydatafromwhichthedisturbancesandtheobservationalerorshavebeenremovedast...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警系统是防震减灾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对地震震级的估算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震级估计方法包括:基于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方法。利用2014年云南地3次大地震主震及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验证与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模型在云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参数模型均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对于本研究数据库而言,Pd-4 s时窗模型最优,3个参数模型求得的估计震级在大震下均没有出现明显的震级饱和现象。但由于目前难以在短时窗下得到准确的震源/中距,因此推荐在云南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使用τpmaxτc模型来估计震级。  相似文献   

5.
湖北西部地区小震活动与台湾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培苓 《地震》2004,24(1):71-75
简要阐述了湖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和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 研究了1981年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弱震和台湾地区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二个地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根据这种相关性实现对台湾强震的临震预测, 对应率较高, 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西北地区都是破坏性地震活动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两个地区100年来破坏性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进行探讨,当台湾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活动后两年内,大陆西北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5.08%;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置信度为90%的区间估计都为2~4年;通过对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出现了一次地震活动增强过程,与已有震例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过程非常相似,因此导致了一次地震短临预测,但此次地震预测后来证实为虚报。从经验预报的角度来看此次地震短临预测的依据是充分的。但利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活动过程能量释放随时间的加速程度不够,不足以导致一次Ms5.0以上地震的发生。因此认为,现阶段地震预报应结合物理预测方法来进行,以克服经验预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华北、西南一些地区地震发生在地壳浅部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区域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对河北省唐山、张北、怀来,山西省大同和云南省剑川、禄劝、姚安等7次地震的定位或重定位结果,并结合相应区域个别大震用远场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结果,以及山西省临汾遥测地震台网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与以往地震目录中给出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小孔径台网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基本分布在地表至地下十几千米的范围内.而以往给出的测定结果中,震源深度大致分布在地表至地下30km 的深度上,与其平均值相差一半至一倍,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分析认为,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结果可能更接近震源深度分布的真实情况,即上述地区的地震应是发生在地壳浅层内.对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改善震源深度测定精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IntroductionThe hypocentral location parameters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epicenter and the focal depth) are important fundamental data for the study of seismology and the earth interior physics. To locate the seismic source precisely i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eismicity patterns,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and active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eismology, etc (WANG, et al, 1995). Among these parameters, the precise measurement of focal dep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rect understa…  相似文献   

10.
张立  赵洪声  陈静  刘耀炜 《地震》2008,28(4):52-58
通过对2000年以来云南地区MS≥6.0强震震中区(大姚、 永胜、 宁洱)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震中区水位在强震发生前具有一种共同变化特征, 即强震大多发生在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后的反向下降过程中。 震中区水位的这一异常共性, 有助于今后对云南强震的地点判定。 而强震震中区这种震前高水位的形成, 借助统计分析确定为降水所致。 水位上升使地壳构造应力得以积累, 水位下降使积累的应力骤然释放, 导致强震发生, 该项研究也为地球表层水运动的致震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以未来各潜在震源区发生各震级的概率作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函数为依据。我们应用贝叶斯方法得到各震级档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并以渤海地区为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淮南地应力普查确定的地震危险区与相邻区域的地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淮南及邻区的地应力普查资料确定了相应的地震危险区,并分析和讨论了其与地震的关系。认为地应力普查是探索地震预报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强震危险区判定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Inrecent2oyears,throughstudiesofthegreatearthquakesoftheChinesemainlandanditSvicinitysincel9OO,itiswidelyrecognizedthattheseeventSoccurredinsomeregionsinarelativelyconcentratingmannerfordifferentperiods(Ma,Zhang,l986;Zhang,etal,l994,Hong,l994;Hong,elal,l997;Huang,Dong,l997).Inthispapef,wecallthemmajorregionsofgreatearthquakesincertaintime,ormajorregionsinshort.Themajorregionsofdifferentperiodscanmigratethroughlongdistanceinspace.Thegeneralpatternofthegreatearthquakedistributio…  相似文献   

15.
MacroseismicformulafordetermininghypocentraldepthanditsprecisecalculativemethodXINGBEIDUAN(段星北)4EntrancetoNo.110ofBuilding...  相似文献   

16.
陈应君 《中国地震》2019,35(2):305-318
利用哈佛大学GCMT数据中心和前人积累的历史地震资料(1962~2016年M W>4.0地震)以及Crust2.0地壳结构统计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天山地区的地壳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此外,利用GFZ地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静态卫星重力模型GGM03S/EGM2008和地形模型Topo计算了2个地区的各类重力异常场,同时还模拟了不同地壳弹性参数下的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异常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特征远大于天山地区的异常特征,且喜马拉雅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6~15km)小于天山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20~30km)。最后,利用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的GPS震间三维形变场约束了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两者主前缘断裂的断层闭锁深度及应力积累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造成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边界地壳区域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动力学因素,与地壳有效弹性板厚度、孕震断层参数及区域应力积累状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the North China seismic regio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and evaluation of seismic hazard using the spatial smoothing seismicity model was performed. Firstly,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grids, and some parameters (e.g. b-value, M0, Mu, azimuth and M-L relationship) for each seismotectonic model were assigned. Secondly, using elliptical smoothing based on a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model, the statistical earthquake incidence rate in each grid is successively calculated. Lastly, the relevant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is chosen to assess seismic hazard of general sites. The map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ith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 50 year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grid source. This seismicity model simplifies the methodology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especially appropriate for those places where seismic tectonics is not yet clearly known.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seismic zonation and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for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projects.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电荷结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放电辐射源三维时空分布测量,分析了山东低海拔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演变以及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云区电荷结构是典型的上正下负电偶极结构,且随着雷暴发展正负电荷层强度增大,高度抬升.负电荷区处在40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中,正电荷层处在约40 dBz区域中.层状云区也有类似结构,只是强度弱,高度低.观测到的四层电荷结构是出现在对流区消散阶段,此时,由于云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消散程度,电荷结构发生断裂,云体前部正负电荷区下沉,云体中部正负电荷区高度变化不大,但负电荷区域变薄,呈现出四层电荷结构.从本例结果说明,雷暴优势起电机制通常能形成电偶极或三极性结构,多极结构可能不是起电形成.本文还分析了一次负地闪传输过程,和宏观电荷结构很好吻合,说明利用三维定位系统观测,可以较好地描述雷暴宏观电荷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地震期间的地磁脉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11月17日至11月29日在新疆喀仁地区8次地震期间观测到的震前发生的高频地磁脉动现象,文中对每次地震前的Pcl-2脉动的形态,以及脉动的起动时刻,持续时间,H分量和D分量的平均振幅随北京地方时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对这种震前观测到的高频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也做了深入的讨论,事实表明,这种震前发生的高频地磁脉动的地震的短期预报上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立  付虹 《高原地震》2000,12(1):42-49
对云南地区水质前兆观测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以月均值为基础,总结水质前兆观测项目的个体异常,群体异常与云南地区M≥6.0级地震1年尺度内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