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藻化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纪明侯 《海洋与湖沼》1965,7(3):306-328
三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从红藻制取琼胶的方法,并且还从褐藻中制取玻璃制造业所需的钠碱,但是只到1881年,Stanford首次从褐藻中发现褐藻酸,并提出其工业用途后,海藻的化学研究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后,随着海藻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工作者对海藻发生了兴趣,对各种海藻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成分,特别对褐藻  相似文献   

2.
海藻是生长于海洋中的低等植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四大类海藻中,褐藻和红藻已经被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和工业利用,而绿藻则未被广泛开发和利用,只有部分产量高的绿藻被用作饲料、饵料、肥料等.然而,绿藻却是种类最多的一类海藻,是藻类植物中最大的一门,约有350个属,7 500~8 000种.绿藻多糖是绿藻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丰富,组成和结构各异,并具有抗凝血、抗病毒、免疫调节、降血脂、抗辐射、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有关绿藻多糖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绿藻多糖在化学组成、结构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范晓,男,出生于1942年10月,196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藻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海藻化学和藻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尤其在海藻工业的开拓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自70年代开始,他主持完成了农业部的“全国海藻资源调查及其利用”,“海藻Algin提取新工艺”,“电渗析法提取甘露醇工艺研究”,以及基础理论方面的“海藻化学组成的研究”等;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课题及科学院重点项目“海藻活性碘的研究”,“海藻碘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李爱杰 《海洋与湖沼》1998,29(5):563-56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纪明候研究员的专著《海藻化学》一书,已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于199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集中外科学工作者研究海藻化学之大全的专著,值得阅读和参考。海藻化学的研究始于17世纪末,迄今已发表大量的研究文献,~般均分散刊登于各国科技期刊上。但关于系统阐述海藻化学研究成果的专著至今在国内外尚未见出版。纪明侯研究员从事海藻化学研究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他还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为此,从发展海藻化学学科和指导生产出发,他认真总结,精心编著,完成了这部…  相似文献   

5.
纪明侯 《海洋科学》1981,5(3):48-51
1980年8月在瑞典举行了第10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会议目的是交流海藻学方面特别在海藻的养殖与化学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所长、吴超元副所长和纪明侯同志代表我国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参加海藻学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于8月11日至15日在瑞典哥德堡(G(?)teborg)市的“Svenska M(?)ssen会议中心”举  相似文献   

6.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2020,51(4):695-704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纪明侯 《海洋科学》1981,5(3):63-63
藻胶(Phycocolloid)海藻中的绿藻、红藻和褐藻,都含有多种高分子多糖。其中褐藻和红藻所含多糖分散于水中呈高粘度或高凝胶强度,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藻胶通常就是指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海藻多糖。 褐藻胶(Algin)是从褐藻加碱提取出来的一种水溶性高粘度胶体。为各种褐藻所共同含有的一种细胞间多糖。褐藻胶包括水溶性褐藻酸钠、钾、铵盐以及水不溶性褐藻酸及其钙、铁盐等,但在市场上  相似文献   

8.
褐藻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褐藻门约有250属 ,1500种以上 ,是海藻中比较高级的一大类群。由于其具有分布广、藻体大、生长快等特点 ,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而且 ,我国蓬勃兴起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海藻养殖业 ,为我国海藻工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料。传统上 ,褐藻综合利用产品包括褐藻胶、甘露醇、碘和氯化钾等。近20余年来 ,随着对褐藻的次级代谢产物———褐藻多酚化合物( phlorotannins)研究的深入 ,其独特的生物活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褐藻多酚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1褐藻多酚的发现1847年 ,德国藻类学家Nageli通过光学显…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大型海藻养殖大国 ,在海洋生物学的许多方面研究居世界前列 ,但是有关病害方面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海藻养殖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 ,给生产造成损失。有的育苗场因病害连年亏损 ;有的育苗场时好时坏 ,至今原因不明。因此 ,为了避免象对虾和扇贝养殖过程中由于病害而造成的大规模死亡 ,进行大型经济海藻病害发生及其抗病防御体系的研究 ,重视海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大型经济海藻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研究现状及其展望。1海带养殖过程的主要病害胡敦清、房历生、丛沂滋等人的研究表明 ,人工培…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海藻所含各种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不论对于工业利用或者生理生化现象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国外已有不少关于褐藻化学成分季节变异方面的研究报导发表,例如Black对英国产海带类和墨角藻类,Haug等对挪威产海带类,对苏联远东沿海产海带,Hold等对南菲产褐藻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季节变异的研究工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是海洋农牧业及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海带、紫菜、裙带菜及龙须菜的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等方面成功取得突破,为这些海藻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我国成为世界海藻大国奠定了基础。海藻养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食品、藻胶及其它丰富的产品,这包括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及药物等。海藻养殖产业也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氮和磷,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开发的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当前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海藻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对海藻研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适应海藻产业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海藻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带类的工业利用在国外从17世纪末就开始,19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一些综合利用的方法。近20年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有日本、英国、苏联等。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海带的人工养殖,产量猛增,为工业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在研究了海带综合利用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一原料处理和主产品褐藻酸的提取条件——之后,接着开始了综合利用方法的研究。 国外所研究的海带综合利用要点和缺点大致是: 1. 从同一份海带中综合考虑的产品大多是褐藻酸、碘和甘露醇,而很少同时考虑氯化鉀、褐藻淀粉等其他产品; 2. 水溶性成分是用稀酸提取,这不仅消耗酸和中和用碱,而且对褐藻酸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3. 甘露醇和碘的分离也各有不同:高桥等推荐用铜沉淀法;英国则直接用酒精从海藻中提取甘露醇,或从稀酸提取液中加有机药品制成水不溶性甘露醇衍生物。前者所需铜盐量相当大,且对于氯化鉀、褐藻淀粉的分离研究不利;后者直接以酒精煮沸海藻,必将显著减低褐藻酸粘度,而水不溶性甘露醇沉淀的制备则成本太高,无多大实用价值。 我们认为,要寻求一个较全面、合理、轻济、简易的综合利用流程,首先应考虑: 1. 各种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氯化鉀、褐藻淀粉等的全面利用的流程; 2. 以水代替稀酸作提取剂;同时确定各种产品的适宜分离条件等。 综合利用流程的初步轮廓和结果已于1959年初提出。其后至1960年初这段时间内,我们对于各产品的分离条件和在各步骤中的产率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进一步实验,并且对于先前提出的流程作了部分修正、补充。  相似文献   

13.
对绿藻门和褐藻门8种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类海藻都有其特征脂肪酸或有几种特征脂肪酸组合做为其化学分类的标记。4种绿藻的主要脂肪酸是16:0、16:1ω7、18:4ω3、18:1ω7、18:2ω6、18:3ω3、18:1ω9,其中18:1ω7和18:3ω3的含量相对较高;4种褐藻中16:0、18:1ω9、18:2ω6、18:3ω3、18:4ω3、20:5ω3、20:4ω6的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和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褐藻门脂肪酸的典型特征。另外,褐藻中含有较高含量的EPA,海带和裙带菜尤为明显。对2门类5属8株海藻所含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海藻各门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表明利用静态条件下海藻脂肪酸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判别海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海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以作为海藻分类的一个辅助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羊栖菜生殖托的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羊栖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褐藻,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广有分布[1]。羊栖菜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所含有的褐藻多糖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受到种苗培养的限制,目前羊栖菜的人工栽培的规模还比较小,所以对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一直为海藻学工作者所关注,希望能够在种苗生产技术上有根本的突破,解决种苗生产的不足。朱家彦等人1973年报道了利用有性繁殖规律进行采苗的实验结果;石岛海带育苗场1988年报道了利用生产条件下完成的采苗实验。朱仲嘉1992年报道了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假根再生苗的研究。韩国釜山大学Soh…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用氧电极法测定海南岛潮下带产的凤尾菜Gracilaria eucheumoides等6种热带红藻和无肋马尾藻Sargassum enerve等3种热带褐藻的光合活性和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红藻和褐藻的补偿点差别不大,9种热带海藻的光合作用补偿点都在24—28μE/(m~2·s)之间,而光合作用饱和点上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18—0.66mgO_2/(g鲜重·h),一般而言,红藻的较低,褐藻的较高;2.各种热带海藻的光合作用饱和点的差异,其规律也符合一般海藻的垂直分布规律;3.对人工栽培的凤尾菜、琼枝Eucheuma gelatinae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等,可以扩大生长水层,在更深一些的水层中栽培,这对发展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赵学武  王作芸 《海洋学报》1981,3(4):629-633
主要由β-D葡萄糖苷1,3键结合组成的褐藻淀粉,普遍存在于褐藻体内,在褐藻的代谢中占有一定的位置[1],并具有某些药用价值[2],对其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无论是对褐藻生理的研究,或是开展褐藻的综合利用,均具有实用价值.褐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是基于将其用稀酸水解后,测出葡萄糖含量,而后推算出褐藻中的含量.迄今仍有作者沿用此原理进行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联大茴香胺法测定葡萄糖的方法,由于酶的特异性高,只同葡萄糖反应而不受其他还原糖的干扰,精密度及操作步骤也较为理想,早已在医学和工业方面采用,但至今仍未见有试用于褐藻淀粉的含量测定的报导.  相似文献   

17.
海藻糖类的气象色谱分析——Ⅰ.褐藻单糖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海藻资源丰富,特别是褐藻类(如海带、马尾藻)分布广、产量大。纪明侯等曾对中国沿海经济褐藻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灰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前,碘、甘露醇和褐藻胶等已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然而,至今我国还没有对海藻糖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为促进海藻化学的发展,适  相似文献   

18.
定量研究黄渤海近海大型经济海藻的面积、产量及其固碳能力和空间分布,对海洋牧场建设和海藻固碳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6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2016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01—2015年黄渤海近海和全国近海养殖大型经济海藻的产量、面积及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CCI指数计算了黄渤海近海及全国近海大型经济海藻的固碳能力,并分析了2016年山东省养殖海藻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01—2015年海藻养殖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海藻养殖面积在2005—2007年,产量在2006—2007年出现间断性下降,黄渤海海藻养殖面积在2005—2007年,产量在2001—2003年、2005—2008年出现阶段性下降;黄渤海近海海藻养殖产量占全国近海海藻养殖产量年均约45.53%,固碳总量占全国海藻固碳总量年均约51.75%,其中裙带菜,海带及紫菜为黄渤海海藻养殖的主要经济藻类;以山东省为典型省份的海藻固碳强度在海岸带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威海市荣成区域人工养殖海藻固碳总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底栖藻类,中外学者都曾先后报导过其分布情况。近廿年来,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不多,仅在1964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张峻甫两位先生,在“黄海西部底栖海藻记录的评论”一文中,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确定了黄海西部有185种底栖海藻,其中分布在大连的记录有80种左右。为了合理地利用海藻资源,发展经济海藻养殖事业,消除杂藻在  相似文献   

20.
海藻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2000年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沿海,首次采用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体外筛选技术对39种海藻样品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以期从海藻中寻找天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活性前体。结果表明,18种海藻(7种褐藻,11种红藻)对HLE有抑制活性,而绿藻缺乏抗HLE活性。这18种海藻中,7种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别为:鸭毛藻、海头红、江蓠、细枝软骨藻、粗枝软骨藻、小粘膜藻和绳藻,其中尤以绳藻的抑制活性最强(在浓度为25μg/ml时可达9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