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海产贝类车轮虫病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山东沿海海产双壳贝类鳃丝上寄生的三种车轮虫:扇贝车轮虫、竹蛏车轮虫及蛤蜊车轮虫。同时对所涉种类的寄主专一性、感染途径、淡水杀灭效果及其危害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红翎菜科海藻藻体形态结构多样,部分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形态特征的变异,其分类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选取了23Sribosomal RNA gene(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运用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红翎菜科4种海藻的序列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琼枝、卡帕藻属2种海藻和麒麟菜的UPA长度均为326bp,GC含量46.0%~46.3%;cox2-3序列长度分别为141、139和141bp,GC含量19.3%~23.7%;rbc spacer序列长度分别为93、93和94bp,GC含量22.3%~23.7%。利用PAUP软件分别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最大简约法(MP)对红翎菜科海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个属海藻均可以通过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得到有效的区分,并且这3个片段也均可进一步将卡帕藻属2个种区分开来。本文在分析基因片段的基础上,比较了3个属不同物种间的信息位点,为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和红螯相手蟹(S.haematocheir)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其长度均为658bp,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37.5%,17.0%,16.9%和29.5%,39.0%,16.2%,15.3%。2种蟹共出现5种单倍型,褶痕相手蟹2种,红螯相手蟹3种。两种间有75个(11.4%)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其中转换42个,颠换33个;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个体间差异。2种相手蟹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这与其它海产甲壳动物COI基因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和日本海域花鲈属的3个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鲈鱼(L. japoni-cus)和高体鲈(L. latus)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3个种23个个体间的序列差异。在456bp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中,3个高体鲈个体中出现了3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个碱基差异;7个花鲈个体中出现了7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1个碱基差异;13个鲈鱼个体中出现了12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2个碱基差异。结果表明,花鲈属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也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的NJ和ME系统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检验后得到相似结果,表明S7基因内含子2是适合于研究分子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利用Modeltest选取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花鲈属鱼类由高体鲈分化,花鲈与鲈鱼的亲缘关系很近,而与高体鲈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
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吕四海区的三种重要的水产贝类: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60个随机引物对三种贝类共24个样品进行随机扩增,从中选取了45个扩增效果比较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共得到了250个位点。根据Nei氏公式计算出3种贝类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相对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比较分析,3种贝类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不大。相对与青蛤和四角蛤蜊,文蛤种内的遗传距离要小。  相似文献   

6.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长PCR扩增漳州西施舌线粒体DNA(ZZ-mtDNA),用引物步移法测序,获得线粒体基因组DNA全序列,研究其基因组特点。结合双壳类49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基因间核苷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漳州西施舌系统演化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漳州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DNA全长17 199 bp,A+T含量为64.2%,编码36个基因,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tRNAs),2个核糖体RNA基因(lrRNA srRNA),全部基因均位于重链上,tRNASer为单拷贝,tRNAMet为双拷贝;非编码区占10.9%(1 882 bp/17 199 bp),其中,主非编码区为882 bp,与RZ-mtDNA主非编码区差异明显,另有一个较大(400 bp)的非编码区为漳州西施舌特异性非编码区;以双壳纲帘蛤目文蛤属3种贝类、贻贝目贻贝属4种贝类、珍珠贝目牡蛎科的6种贝类为参照,对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西施舌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tRNA组成、非编码区均揭示漳州西施舌是腔蛤蜊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8.
三种海产帘蛤目贝类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大竹蛏、紫石房蛤和中国蛤蜊的鳃组织为材料,经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处理,低渗作用后,采用滴片法和压片法制片,对3种贝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38条,大竹蛏的核型为26m+6sm+2st+4t,NF=0;紫石房蛤的核型为32m+2sm+4st/t,NF=2;中国蛤蜊的核型为20m+16sm+2st/t,NF=4.在3种贝类的染色体中均未发现随体及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相似文献   

10.
对鰶亚科两种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两种间的序列差异。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72bp,在3个个体中检测到2个单倍型,花鰶(Clupanodon thrissa)序列长度为575bp,两种间存在30个核苷酸位点(5.2%)的变异。基于木村双参数进化模型得到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43。以太平洋鲱和寿南小沙丁为外群构建的NJ树表明,斑鰶和花鰶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美洲真鰶(Dorosoma cepedianum)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对笛鲷属9种鱼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得到了长度为561bp的分析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另外9种笛鲷的16S rRNA同源序列计算得出A、T、G、C的含量平均为28.5%、22.1%、23.6%和25.8%,AT含量稍高于GC含量,18种笛鲷碱基组成差异不大。利用MEGA3.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后检测到72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44个,在变异位点中75.61%的碱基替换是由于发生了转换,转换/颠换平均为3.1︰1。计算了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序列差异在0.0193-0.0680之间,其中勒氏笛鲷和金焰笛鲷、勒氏笛鲷和金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而红鳍笛鲷和金焰笛鲷、红鳍笛鲷和画眉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选用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为外群,利用NJ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9种南海笛鲷与其它9种笛鲷进化关系较远;并且南海9种笛鲷相互之间仍然保持着着相对较远的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文蛤属(Meretrix)16S rRNA基因及ITS1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及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的方法,以近缘属的青蛤(Cyclinasinensis)为外群,对文蛤属的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帘文蛤(M.lyrata)和斧文蛤(M.lamarckii)4种贝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及DNAsp软件分析后,用PAUP4.0分析软件,计算出种间序列的碱基转换/颠换频率,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帘文蛤与该属其他三种的分歧时间较早,两类序列与其他种类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在0.25866—0.28218和0.15644—0.20104之间。文蛤与丽文蛤间的16SrDNA及ITS1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4805和0.04201,拓扑结构图显示关系很近,并且二者的分布区大面积重叠,其序列间的转换/颠换频率接近种内单元型(haplotype)间的序列变化,鉴于它们的贝壳形态有一定差别,应归为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线粒体COX和叶绿体rbcL基因片段对我国东南沿海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9个野生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共12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比对分析后得到408 bp的COX基因片断和488 bp的rbcL基因片断。联合分析的基因片断长度为896 bp,其中T、C、A、G的含量分别为34.9%、14.6%、34.2%和16.3%。检测到变异位点128个,其中单碱基变异位点19个,简约信息位点109个。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35 9±0.028 4,单倍型多样性为0.817 0±0.024 0。125个个体共定义了31个单倍型,其中Hap1、Hap10和Hap16是核心单倍型,分别占全部样本的32.8%、12.8%和24.8%。群体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检测显示二者呈线性相关(R2=0.002 2,p=0.735 4),即遗传距离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未形成地理隔离。根据单倍型构建的ML树显示,坛紫菜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表明各个群体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4.
彩虹明樱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扩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浙江温岭的彩虹明樱(Moerella iridescens)养殖群体的DNA提取和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研究.从38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到重复性好的6种引物分别对11个个体的DNA进行扩增,共产生247个DNA条带(300~1 600 bp),总共检测到4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4.42%.11个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3~0.884之间,平均为0.691,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09.表明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种质资源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磁珠富集法及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寡核苷酸探针从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基因组DNA Bsp143Ⅰ酶切位点的400~1000 bp片段中筛选CA/GT微卫星位点。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PCR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在120条序列中有88条序列包含有重复次数不少于5次的微卫星位点,阳性序列比例达到73.33%。其中完美型(perfect)类型微卫星最多的重复次数为26次。在88条非冗长序列中,共有28条(31.82%)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端有侧翼序列能够进行引物设计。用波纹唇鱼3个个体的混合基因进行引物筛选,其中的24对具有清晰的扩增条带。将筛选的24对引物对波纹唇鱼1个群体的39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4对引物扩增产物为单态,20对扩增产物呈多态性;20对扩增多态的引物在39个个体中扩增出等位基因数为2~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5。该波纹唇鱼群体的PIC、Ho、He的平均值分别为0.0782、0.8513、0.5667。这20个微卫星位点适于波纹唇鱼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沿海5个自然群体长蛸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对获得658bp核苷酸片段,其中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02%、18.46%、30.15%和14.35%,AT的含量明显高于GC的含量。5个自然群体的长蛸中共发现18个变异位点,得到15个单倍型,包括4个共享单倍型,其中青岛群体的核苷酸差异数K以及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最高,烟台群体最低;群体间,青岛群体在群体间核苷酸差异数K、群体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Dxy和群体间每位点净核苷酸替代数Da三个指标上都表现出比其它群体之间较高的水平,说明青岛群体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MEGA3.1软件计算5个群体间的Kimura2-paramter遗传距离,大连群体和青岛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077,而大连群体与烟台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低,为0.0029。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17410(P0.05),群体间遗传分化远小于群体内。NJ法和UPGMA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5个地理群体的长蛸聚为两个族群,大连、烟台群体聚为一族群,青岛、连云港和舟山群体聚为另一族群。  相似文献   

17.
基于RAPD的SCA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虎纹蛙及引进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引进种泰国虎纹蛙加强种质监测,本文对泰国虎纹蛙和中国虎纹蛙进行了SCAR标记研究。在对2种蛙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随机引物OPP5和OPZ19对2种蛙进行扩增,将2个特异性扩增片段OPP5-471bp和OPZ19-512bp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序列信息设计两对SCAR引物SP5和SZ19。利用两对SCAR引物对2种蛙基因组DNA扩增的结果显示:SP5显示了其特异性,在对中国虎纹蛙的扩增中出现了单一SP5-388bp特异片段,而在泰国虎纹蛙中没有扩增产物;SZ19在对2种虎纹蛙的扩增中出均出现了单一条带,但片段大小不同,在中国虎纹蛙中为SZ19-456bp,在泰国虎纹蛙中为SZ19-497bp。3个分子标记都可作为基于RAPD成功转化后的SCAR分子标记对2种虎纹蛙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8.
龙须菜5.8S rRNA和ITS区的克隆与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青岛产龙须菜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分类,通过对龙须菜居群内不同个体的5.8S rRNA-ITS区(包括ITS1-5.8S rRNA-ITS2)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得到扩增DNA片段长度均为1 066 bp,包含完整的ITS1(250 bp)、5.8S(159 bp)和ITS2(657 bp);利用GenBank数据库对Cracilaria(江蓠属)和Gracilariopsis属共20个物种的rRNA-ITS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莱和江蓠科19个物种中rRNA的5.8S区的长度和序列非常保守,而ITS区的长度和序列则变异较大,20种江蓠科物种的遗传距离在0.013~0.596之间,龙须菜在5.8S rRNA-ITS区特性上相比江蓠属物种与Gracilariopsis属物种更为相似;采用UPGMA法构建了这20种江蓠科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青岛产龙须菜的居群内不存在遗传差异,且应属于Gracilariopsis属,并且在江蓠科中较早分化,而龙须菜处于Gracilariopsis属中比较古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RSAP标记技术在紫菜遗传多样性检测及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estriction sit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SAP)是根据基因组内普遍存在的酶切位点来设计特殊的引物,通过简单的梯度PCR反应来产生多态性。本研究首次将RSAP标记技术成功应用于紫菜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质鉴定。利用所建立的适合于紫菜RSAP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使用30对引物对15个紫菜系DNA进行了PCR扩增,经过3次重复验证,有12对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且稳定的条带。这12对引物共扩增出413条带,其中4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96%,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多态性条带,片段大小在50-500bp之间。利用这413条带进行聚类分析,产生了这15个紫菜系的进化树。15个紫菜系在0.69相似系数水平上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坛紫菜;另一类包括条斑紫菜和少精紫菜。选2对引物R1/R6和R3/R4所扩增的10条稳定且重复性好的条带,构建了这15个紫菜系的RSAP-DNA指纹图谱。在该指纹图谱中,每个紫菜系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指纹模式,能够很容易地与其它紫菜系相区分。  相似文献   

20.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mtDNA三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PCR技术对中国烟台、威海和莱州三个地点仿刺参的16S rRNA、COI、IrRNA-COI三个mtD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约为570bp、640bp和900bp的三段序列,分析了三个采样点样品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段基因序列扩增均获得两种单倍型,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码:AY852278—AY852283)。通过比较,三个地点样品的序列差异不显著,无缺失、插入、颠换的现象,只有个别位点出现转换,其中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16S rRNA、COI、IrRNA-COI三段序列A T的平均含量为56·2%、59·2%、61·8%,均大于G C含量。三个采样点样品同源性为99·84%—99·96%。将获得的仿刺参DNA序列和Genbank中的来自东太平洋8个外群进行基因序列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目、科的海参的序列差异显著。采用DNAsp统计了各类位点数;MEGA2·1分析了碱基组成和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树。系统树体现的分类关系与这些物种的形态学分类关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