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1990年3月30日-5月5日广东大鹏湾盐田水域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insig-moidesBohm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反曲原甲藻数量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点。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反曲原甲藻数量变化的环境因子,表层主要是亚硝酸氮,而底层仅与盐度相关。4月20日盐田水域发生赤潮,经水样分析,发现表层水体中反由原甲藻数量很高(大于300个·ml(-1)),占浮游植物数量的86%以上。由此说明,反曲原甲藻是此次赤潮的原因种之一。本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所确认,并作了形态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2.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齐雨藻  钱锋 《海洋与湖沼》1994,25(2):206-210
对采自深圳大鹏湾的5种赤潮甲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其中海洋原甲藻属pro-rocentrum2种:P.micans Ehrenberg,P.minimum(Pavillard)Schiller;亚历山大属Alexandrium2种:Atamarense(Lebour)Balech,A.catenella(Whedon&Kofoid)Ba-lech;施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1种:S.tro  相似文献   

3.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 …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黄长江  董巧香 《海洋与湖沼》2000,31(3):233-238,T002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新鲜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此次赤潮共有7种原因生物,全部属于裸甲藻类,其中最占优种三宅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和优势种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 1998年 4月 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新鲜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此次赤潮共有 7种原因生物,全部属于裸甲藻类,其中最占优种三宅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和优势种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已在本系列论文的第一篇报道。本文报道其余 4种红色裸甲藻(Gym.sanguineum)、灰白下沟藻(Katodinium glaucum)、螺沟藻98型(Gyrodinium sp. type-98)和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其中,红色裸甲藻是此次赤潮的优势种之一,灰白下沟藻和多环旋沟藻在我国是新记录,螺沟藻98型则可能是新种。  相似文献   

5.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活体水样 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优势种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宅裸甲藻 (Gymnodinium mikimotoi)是此次赤潮的最优势种,最高密度达到 7.6 × 106cells/L。另两种优 势种为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其最高密度分 别达到 1.1× 105cells/L和 104-105cells/L。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死后或用 福尔马林固定后细胞要么立即裂解,要么变形缩小。有些种类如螺旋螺沟藻在固定样品中找 不到其踪迹,因而无法精确计数。本文描述的3种赤潮藻在细胞、色素体、核、上锥沟和链状群 体等形态构造及外观上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细胞比日本海域产的稍小。 这可能与珠江口海域纬度较日本低有关。电镜照片显示三宅裸甲藻有一明显的上锥沟,斯氏 多沟藻则营养细胞和孢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6.
于1998 年5 月~6 月在温度18 ±1℃下培养甲藻,以紫外/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培养过程中藻液的溶解有机碳(DOC) 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甲藻的指数生长期,DOC浓度和甲藻干重呈线性关系。营养盐限制实验表明,海水中没有添加磷酸盐时,甲藻的干重增长得极其缓慢,DOC 为负增长。磷酸盐浓度越高,干重增长越快,DOC在培养时间内的累积量及平均增长速率也越快。当磷酸盐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释放的DOC占光合作用碳合成总量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7.
海洋有毒甲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毒甲藻的研究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综述。从18世纪仅仅对甲藻作简单形态描述到今天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有毒甲藻的分类、生理、毒素、毒理研究、有毒甲藻的研究已最突破性进展;而且从生态学的角度,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了有毒甲藻和赤潮。这使人类对有毒甲藻及其危害有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从有毒甲藻分类学、生理生态学、毒素及其毒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作了叙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甲藻属9株赤潮藻(7株从GenBank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片段(含5.8S区)为631bp,东海原甲藻的(含5.8S区)为552bp;东海原甲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微小原甲藻相似程度较高,与甲藻属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较低;本文研究的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序列与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都较低并且在进化树上距离也较远。用ITS1或.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用ITS 5.8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5.8S区因过于保守似乎不适于构建系统树反映种下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赤潮发生机理研究──海洋原甲藻的氮营养生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现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叶绿素含量高,提示了由原甲藻爆发引起的赤潮与海洋富营养化有直接关系,结果还表明,海洋原甲藻可以累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当外界氮源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  相似文献   

10.
氮,磷,维生素和微量金属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室内培养实验中观测了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Ehrenb对NO、NH和甘氨酸的需求。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浓度从40到300μmol/dm3,氨盐浓度从50到150μmol/dm3,甘氨酸和谷氨酸混合液浓度从40到80μmol/dm3皆能较好地维持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磷酸盐起着磷源作用。在EDTA浓度为80μmol/dm3的培养液中,Fe3+的浓度从0,.5到1μmol/dm3,Mn2+从0到20μmol/dm3和Co2+从0.1到0.4μmol/dm3能促使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维生素效应试验表明:维生素B1是生长促进因子,而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在光和暗处皆未能促进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无机氮和磷的最小细胞额分别为0.74×10-12mol/细胞和0.045×10-12mol/细胞,其中磷比氮更能限制海洋原甲藻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用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优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5年5月9日-8月29日,每周量次采集了青岛城阳区上马镇对虾养殖池的水样并进行生物鉴定。结果表明,7月4日和7月11日该养殖场的北场3号小池水中浮游植物总量已达到赤潮密度,其优势藻种分别为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裸甲藻(Gymniodinium sp.)(7月4日)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新月菱形藻(Nitz  相似文献   

12.
多甲藻素在一种海生黄藻中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分光光度法,对一种海生超微型黄藻品系PP983的色素组成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该黄藻中只含有叶绿素a 而不含叶绿素c,检出8种类胡萝卡素,除作为黄藻特征色素的Heteroxanthin和Vacheriaxanthin两种外,还发现该藻含有一个吸收峰在471nm,呈现多甲藻素(peridinin)特征的色素。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并以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作对照,对其光合色素作进一步的分析,确证该黄藻中不含有叶绿素c而含多甲藻素。结果显示此种黄藻与甲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初步讨论了黄藻中多甲藻素的存在及其在藻类系统演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海域受近岸流、台湾暖流和黑潮的影响,不同水团间环境因子差异较大,甲藻作为初级生产者主要受环境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水团浮游甲藻群落组成及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14年5-6月,本研究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及东海200m等深线内陆架区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测站浮游甲藻的群落结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甲藻17属81种,甲藻丰度范围为(0.45-1207.86)×103cell/m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甲藻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分别为受沿岸水团影响的群落Ⅰ、受台湾暖流水团影响的群落Ⅱ和黑潮水团影响的群落Ⅲ。不同水团间甲藻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甲藻丰度变化趋势为沿岸水团 > 台湾暖流水团 > 黑潮水团,沿岸水团甲藻主要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台湾暖流水团甲藻以广温高盐种为主,黑潮水团甲藻以高温高盐种为主。  相似文献   

14.
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生理生态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雨藻  郑磊  汪蓉 《海洋与湖沼》1997,28(6):588-593
锥状斯氏藻STDP01克隆品系于1993年1月分离自大鹏湾底泥中的单个锥状斯氏藻孢囊,并经单细胞分离培养成藻侏。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该藻的营养细胞和孢囊形态进行了观察,该藻营养细胞与多甲藻目的其它甲藻不同,没有非常明显的甲板;  相似文献   

15.
佩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penardii(Lemmermann)Bourrelly是1种淡水甲藻,可以形成水华,分布在意大利,美国,日本和中国。在2009年春季,厦门九龙江北溪发生水华。分离出来的细胞在培养条件下形成休眠包囊,细胞经光镜,扫描电镜(SEM),以及核糖体rDNA 18S序列分析,证实引起水华的是佩氏拟多甲藻。包囊椭圆形,直径大约28μm。细胞上鞘呈圆锥形,下鞘圆形或圆锥形,长23~36μm,宽23~31μm。甲板方程式为Po,x,4’,0a,6’’,5c(或t+4c),5s,5’’’,2’’’’。佩氏拟多甲藻具有2个细胞核,其中一个为自身细胞核,另外一个为共生的硅藻细胞核。我们对佩氏拟多甲藻和共生硅藻的18s进行了测定并构建了基因树,他们的系统发育位置和形态学分类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第七届国际现代和化石甲藻学术大会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and FossilDinoflagellates)于 2 0 0 3年 9月 2 1~ 2 8日在日本长崎举行 ,来自 2 0个国家和地区的 110名科学家参加了这一盛会。会议的讨论内容包括甲藻进化 (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生学、生活史 )、甲藻区系和甲藻有害等。会议期间 ,召开了赤潮原因种分类学问题的专题讨论会 (Red tide Wactch-er workshop on problems of HAB causative species taxonomy) ,与会的有 Max Taylor,Ya-suwo Fukoyo,Gert Hansen,Jacob L arsen等国际知名的甲藻专家 …  相似文献   

17.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nrDNA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子数据,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的具齿原甲藻应为同一个种.从基因库获取原甲藻的另外3个种nrD-NAITS序列和8个种的18S序列,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8S序列用于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过于保守,而nrDNAITS更适合于该种属界定的分子标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9月18日—10月2日南海北部航次所获得的表层浮游植物群数据, 对其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该次调查鉴定浮游植物共53属152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属于硅藻门35属88种、甲藻门15属60种、蓝藻门1属2种及金藻门1属1种等; 优势种中分布较广泛的有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微小原甲藻P. mininum、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等;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数量范围为(0.11—23.61)×106cells•m-3, 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E506站和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的B3站; 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也是近岸的站点较高, 以靠近珠江口E708站的51种为最多。硅藻类细胞丰度范围为(0.02—8.13)×106cells•m-3, 主要分布在高盐的外海水域, 其中产二甲基磺酸丙酯(DMSP)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在多个站点出现; 甲藻类以近岸水域居多, 细胞丰度最高达15.67×106cells•m-3(E506站), 其中数量较多的赤潮种类主要有锥状施克里普藻、反曲原甲藻、微小原甲藻、环沟藻Gyrodinium spp.等; 固氮的红海束毛藻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 但主要集中于东部, 以E206站最多, 高达1.8×107cells•m-3。结合水文资料和其他层次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红海束毛藻的分布与黑潮水的入侵存在一定关系, 其分布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海沿岸水域夏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分布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992年7-8月份东海区沿岸水域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分布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变化在1.6-47.1个/g湿重。较高值分布在18、19、20号三个站,即在浙南与闽北沿岸交界水域。文中还探讨了甲藻孢囊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早灌赤潮与水体中营养盐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昱 《台湾海峡》2001,20(1):77-79
作者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围隔实验技术,排除了水动力、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性的干扰,人工诱发甲藻赤潮。在这个围隔实验的两个围隔体中,分别发生了一种裸甲藻(Gymnodinium s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um micans)的赤潮。在赤潮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监测到的营养盐数据表明:有些甲藻增殖不一定需要水体中高营养盐;营养盐供给的多寡会导致甲藻赤潮优势种的差异和赤潮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