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采集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的周年样品进行了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胚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蚬雌雄异体,性别可通过成熟生殖腺颜色区分;1年1个生殖周期,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性腺发育两性同步;繁殖期从6月延续到11月,其中7月和10月为繁殖高峰期;肥满度指数最高为5.19%(5月份),最低为1.98%(2月份);繁殖方式为非孵育型,沉性卵,外被一层厚的胶质卵膜,水温26℃时,D形幼虫孵出时间约为27h。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日本蟳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繁殖习性和性比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将卵巢发育分为6个发育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将精巢发育分为5个发育期:形成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根据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日本蟳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繁殖期为5~9月,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17.5~23.5℃)。日本蟳为分批产卵类型,但第二批卵的数量远少于第一批卵。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4.
周年逐月采集环沟格特蛤(Katelysiarimularis),分别测定软体部、性腺、足肌和消化腺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并测定性腺甾类激素和以细胞磷推算的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周期一致,糖的变化与蛋白质和脂肪相反,提示该种蛤在性腺生长周期糖类向蛋白质和脂肪转化,并且随着性腺的发育,消化腺和足肌的蛋白质和脂肪转运到性腺。环沟格特蛤的甾类激素、DNA和RNA的含量变化与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有一致性,提示甾类激素是促进性腺蛋白质合成的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环沟格特蛤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年逐月采集环沟格特蛤分别测定软体部,性腺,足肌和消化腺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并测定性腺甾类激素和以细胞磷推算的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周期一致,糖的变化与蛋白质和脂肪相反,提示该种蛤在性腺生长周期糖类向蛋白质的脂肪转化,并且随着性腺的发育,消化腺和足肌的蛋白质和脂肪转运到性腺,环沟格特蛤的甾类激素,DNA和RNR的含量变化与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有一定  相似文献   

7.
郑碧琪  鲁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2021,43(4):133-140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 (I)、发育早期 (II)、增长期 (III)、成熟期 (IV)、部分排放期 (V) 和排空期 (VI),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相似文献   

8.
毛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毛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可将其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根据肥满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毛蚶性腺发育为一年一个周期,排放期为7月至9月,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毛蚶为分批产卵类型,集中排放需要满足一定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刺激。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1.2:1。  相似文献   

9.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同源性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1222bp的条石鲷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60bp,编码了含353个氨基酸的蛋白,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存在7个跨膜区域。其预测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中存在着多个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mPRα与鲈形目鱼类mPRα聚为一支,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达到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PRα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条石鲷各组织均有表达,并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较丰富。在条石鲷繁殖周期的脑和垂体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周期的卵巢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Ⅲ期到Ⅴ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大值(P0.05)。条石鲷雌鱼血清中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Ⅲ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Ⅳ期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条石鲷卵巢成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黄海小型水母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松  张芳  李超伦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12,43(3):429-437
根据"973"项目2000年10月—2007年8月浮游生物大网样品,对黄海小型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各优势水母种类在黄海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测区内小型水母整体丰度较低,且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浅海域,各小型水母类群如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以及10种优势种类的季节更替非常明显。与其它海域相比,黄海小型水母丰度水平最低,平均为0.8ind/m3,占整个浮游动物丰度的比例小于0.5%,因此从丰度上看,小型水母在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赵苑  赵丽  张武昌  刘诚刚  魏皓  肖天 《海洋与湖沼》2012,43(6):1030-1038
于2007年3—4月在黄海中部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春季水华过程中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生物量变化。聚球藻和微微真核型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变化基本呈现相反的趋势,在水华前期较高,水华期迅速下降,直至水华后期又有所升高。异养细菌在整个水华过程中变化较小,生物量在水华期最高,与水柱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19,p<0.01)。水华期这三类微微型浮游生物对浮游植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很低。纤毛虫和鞭毛虫捕食可能是导致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在水华期生物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为材料,对其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进行测定,并研究经注射大肠杆菌、海洋弧 菌及酵母聚糖等糖等刺激物以后,其活性的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适当的免疫刺激可提高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为免疫药物的研究制造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虎斑乌贼( Sepia pharaonis )胚胎发育及孵化历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道海 《海洋与湖沼》2012,43(2):394-400
采捕虎斑乌贼野生卵群进行室内培育,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卵长径(30.7±2.4)mm,短径(13.4±1.3)mm,胚胎发育过程共分为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器官芽原基出现、眼色由无色到黑色等30期,探讨了主要器官(眼、漏斗等)的发生变化过程。在胚体生长期间,胚体长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卵黄大小则随之减小。从7—20d,胚体长度由2.5mm增至11.3mm,而卵黄直径由8.9mm减至4.5mm,胚体与卵黄长度比例由0.28增至2.51。在水温(23±0.5)℃,盐度28,pH7.41条件下,孵化高峰期为20—24d,孵化率为85.3%,初孵乌贼幼体平均体长(13.5±0.3)mm,平均胴体长(8.6±0.3)mm,平均体重(0.18±0.02)g。  相似文献   

15.
黄海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2002年和2007—2009年各年冬季共7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大头鳕的种群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头鳕种群相对密度升高,优势年龄由1龄组升高到3龄组,雌性性成熟比例升高;两个调查阶段大头鳕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4.564×10-3L3.333和W=1.550×10-2L2.994;主要饵料均为甲壳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从1.0升高到1.9,表明大头鳕生境宽度增加。大头鳕种群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的变化以及渔业保护有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两个调查阶段的大头鳕年龄结构仍然较为简单,且其分布范围较窄,资源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需关注环境因子和捕捞压力变化对黄海大头鳕资源的影响,制定合理养护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出了分离自患病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株Sip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上,之后对重组质粒进行了PCR和双酶切(BamHⅠ+HindⅢ)鉴定,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Sip基因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显示,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ip编码氨基酸序列具有极高保守性,与人源、哺乳动物源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夏末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1995年9月利用日本《神鹰丸》号调查船在黄海32°00'–35°00'N,122°00'–127°00'E海区的19个站位上进行的中日联合调查研究中叶绿素a含量的调查资料,探讨南黄海海区夏末初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以及与海域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每个测站上作垂直取样,表层水用圆塑料桶取自海表面,深层水用日本提供的专用采水器采集,取出水样立即量取200ml,用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浓缩,并加入2%的饱和碳酸镁溶液,防止叶绿素脱镁,然后保存在冰箱内(-1°C),用冰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将载有浮游植物的滤膜放入闪烁瓶内加入10ml 90%的丙酮溶液,在冰箱内提取24h。用萃取荧光法测定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14mg/m3,其变化范围为0.10–7.76mg/m3,最高值在次表层。(1)平面分布:各层次平面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3°00'–33°30'N之间叶绿素a含量均较低,低于0.50mg/m3。33°30'N以北,叶绿素a含量低于0.20mg/m3,而33°00'N以南,除济州岛附近的17–19导站以外,叶绿素a含量均较高,高于100mg/m3。(2)断面分布:水深在30m时,叶绿素a含量的高值区在20m以上水体的次表层中,而水深为50–80m时,其高值分布在20–40m的次表层中。(3)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也体现了断面分布的特征。所以作者认为,光是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共计58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的长度为509bp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到7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除象山湾群体外其它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低。AMOVA分析表明,象山湾与莱州湾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长臂虾科11个种的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其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略有不同,并依据16SrRNA序列变异百分比推测了长臂虾科12个种的大致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19.
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中华绒螯蟹延伸因子EF-2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EF-2全长2752bp,编码846个氨基酸。经BLASTX分析表明,EF-2核苷酸序列与镶边拟蠢蟹EF-2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为88%;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甲壳动物EF-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都在90%以上。聚类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F-2的氨基酸序列与镶边拟蠢蟹EF-2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甲壳动物聚为一体。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F-2在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精巢、肝胰腺中有少量表达,心脏、卵巢、胃、肠、鳃中有微量表达。检测了不同发育状态的幼蟹、早熟蟹和正常成熟蟹EF-2在肝胰腺、鳃以及肌肉中的相对表达情况;同时也检测了在不同pH处理下幼蟹EF-2在肝胰腺和鳃中随时间变化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H胁迫对幼蟹EF-2表达有一定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