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斑拟石首鱼的生化组成及预测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养殖眼斑拟石首鱼肌肉及鱼体中的蛋白质、脂类、灰分和水分等生化组成。分析了肌肉蛋白质中17种常见氨基酸的含量。建立了以鱼体体重、体长、含水量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灰份、比能值的回归关系的预测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眼斑拟石首鱼的鱼体组分与鱼体重、含水量间呈显著线性相关,而与全长则呈乘幂函数,基本呈立方关系,比能值与体重无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蛋白质>水份>灰分>脂肪>比能值。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中国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中国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5.86%,灰分含量为5.15%,能值为21.49MJ/kg;林氏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6.66%,灰分含量为5.04%,能值为21.29MJ/kg.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体重与体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水分含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中国团扇鳐肌肉的能值与水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减的趋势,林氏团扇鳐水分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增的趋势.此外,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厦门海区的多鳞(Sillago sihama)和锯塘鳢(Prionobutis koilomatodon)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锯塘鳢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为显著相关外(P0.05),两种鱼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和比能值均与水分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除锯塘鳢粗脂肪与比能值为显著相关外(P0.05),两种鱼的水分含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与比能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因此,在对误差要求不严格的条件下,水分含量可以用来间接估算多鳞和锯塘鳢鱼体的生化组成和比能值,进而用于野外鱼类能量学和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不同体重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内进行了8周实验以确定不同体重的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按初始体重将实验鱼分为L[(8·7±0·0)g]、M[(5·3±0·1)g]和S[(3·2±0·0)g]三个规格,每个规格的鱼或在第1—2周停食,在第3—8周按饱食投喂(停食鱼)或始终按饱食投喂(对照鱼)。结果表明,第2周结束时,停食鱼体重、全鱼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同规格的对照鱼,而全鱼灰分和水分含量高于后者。第3—8周内停食鱼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同规格对照鱼,但饲料效率与后者无明显差异。第8周结束时,停食的M鱼体重与同规格对照鱼无显著差异,停食的L和S鱼体重仍明显小于同规格对照鱼,表明恢复投喂后停食的M鱼实现完全补偿,而L和S鱼为部分补偿。实验结束时停食的M鱼全鱼组成与同规格对照鱼无明显差异,但鱼躯干蛋白质含量和内脏团脂肪含量仍明显低于后者,内脏团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高于后者;停食的L鱼躯干鱼体组成与同规格的对照鱼无显著差异,但全鱼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内脏团脂肪含量仍明显低于后者;绝食的S鱼内脏团组成与同规格的对照鱼无显著差异,但全鱼脂肪含量以及鱼躯干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和脂肪适宜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8%而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和40%,以及蛋白含量为32%而脂肪水平分别为3%、6%、9%和12%的9种配合饲料,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开展8周的生长试验,以研究其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要量。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蓝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鱼体生化成分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蛋白水平过高(40%)或过低(24%)的饲料组鱼的生长效果较差;32%蛋白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好、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鱼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水分、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不受影响。3%~9%脂肪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的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12%脂肪水平组鱼,而饲料系数正好相反。肝体指数和鱼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鱼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不大。3%脂肪水平组鱼的成活率较低。根据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二次回归分析,获得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29.01%~34.37%;综合考虑上述指标,认为蓝子鱼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6%~9%。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1.88±0.01)g的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R.)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身体总能均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及身体总能也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鱼体的灰分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后,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上升趋势,并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淀粉酶活性,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然而,大黄鱼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并没有受到2种酶制剂添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军 《海洋科学集刊》1997,(38):155-161
生物体的含能量及比能值(Q,指单位体重的含能量)是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参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含能量的主要物质载体。在鱼体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占0.5%,在鱼类能量学研究中一般忽略不计,生化组分决定鱼体的能量含量。在自然界中,鱼体的生化组成是变化的(Craig,1977),精确估计鱼体的含能量及生化组成是建立鱼类能量收支方程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是深入开展能量学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研究者发现,在各种条件下,鱼体各组分之间都有比较恒定的比例关系( Elliott,1976; Weatherly et al,1983),因此提出,如果以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含水量、体重等)作为自变量,建立起与含能量及化学组成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较方便地对有关指标进行间接估计。 1994年8-11月,作者在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B.,)进行能量学研究的同时,对其比能值及化学组成亦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日粮水平(RI)对鱼体比能值及生化组成的影响,建立了干物质含量和比能值的预测模式以及含水量与比能值、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回归关系,以便对实验鱼类的比能值及化学组成进行间接估计。  相似文献   

8.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锰含量均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锰和锌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全鱼的铁含量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钙、磷、镁含量均不受饲料中锌含量的影响.饲料中添加锌对全鱼水分、灰分,肌肉水分、脂肪,形态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不添加锌时,全鱼的蛋白、脂肪和肌肉的蛋白、灰分含量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33mg/kg的锌已经满足斜带石斑鱼生长的需求,能使鱼体锌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9.
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5种不同剂量的染料木黄酮(0、5、10、20、100mg·kg-1)的实验饲料,来研究其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染料木黄酮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摄食率以及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染料木黄酮显著降低了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并显著提高了鱼体水分含量(P0.05),但对鱼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染料木黄酮显著降低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肠淀粉酶的活性(P0.05),但对肠蛋白酶和胃淀粉酶的活性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染料木黄酮的添加量达100mg/kg时会对鱼的肠道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其他处理组间肠道组织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染料木黄酮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使用大豆蛋白做蛋白源时,其含有的染料木黄酮的抗营养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6种等蛋白质(34.4%)、等能量(16.10MJ/kg)试验日粮,研究了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的养殖效果与血糖代谢变化。结果表明,56d试验期间各试验组鱼均无死亡;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40%—100%日粮组鱼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益和蛋白效益均高于小麦次粉组鱼,当蔗糖糖蜜100%替代小麦次粉时,其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蛋白效益比均显著性上升(P<0.05)。各试验组鱼鱼体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水分)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结构正常。蔗糖糖蜜组鱼血浆中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次粉组鱼(P<0.05)。本试验结果认为,蔗糖糖蜜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可以完全替代小麦次粉,蔗糖糖蜜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效益、节约日粮蛋白质效益和适口性,其主要原因与摄食蔗糖糖蜜后尼罗系罗非鱼幼鱼产生的较长时间高血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林祥日 《海洋与湖沼》2022,53(1):141-149
为比较星洲红鱼(Singapore red tilapia)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和肌肉营养特性,实验利用两种鱼的不同体色将其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殖管理下研究其生长特性,并分析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生长在前60 d无差异,60 d后星洲红鱼的体长、体质量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均大于奥尼罗非鱼,且差异显著(P<0.05)。据此得到了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的体长(L)、体质量(W)生长与养殖天数(d)的回归方程。星洲红鱼含肉率高于奥尼罗非鱼9.65%(P<0.05),肌肉水分高于奥尼罗非鱼,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低于奥尼罗非鱼,其中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不显著。两种罗非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全面,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除精氨酸含量有差异外,其他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异但不显著。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肌肉EAA/TAA、EAA/NEAA、DAA/TAA和EAAI分别为41.04%和40.95%,70.00%和69.34%,40.71%和39.08%,67.46%和67.08%,差异不显著。星洲红鱼、奥尼罗非鱼肌肉∑SFA和∑UFA分别为28.03%和28.60%,63.87%和61.38%,各脂肪酸含量除C14:0和C18:2外,其他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生长快、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是优质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其中星洲红鱼含肉率高,生长快,养殖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对3个不同生长阶段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代谢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用大黄鱼分为3种规格,分别是小规格鱼(SF,初始体重:(12.80±0.08)g)、中规格鱼(MF,初始体重:(137.90±0.81)g)和大规格鱼(LF,初始体重:(194.10±2.37)g)。饲料中的7个蛋白质梯度设置为30.4%,34.2%,38.5%,42.2%,46.0%,50.3%和54.3%。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SF的蛋白质含量和氮保留率显著升高(P0.05),而MF和LF的全鱼蛋白质含量(BP)和氮保留率(NR)未见显著变化(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氮保留率MF显著低于SF和LF(P0.05)。3个生长阶段,大黄鱼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血清中的血氨、尿素氮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血氨含量MF显著高于SF和LF(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氨基酸代谢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增强,大黄鱼的氮保留能力MF阶段低于SF和LF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须根、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须根(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0.040)k J/g,后逐渐减小,在须根中最小,为(8.15±0.079)k J/g;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极显著大于须根和根状茎(P0.01);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须根;N/P比值为27.08,说明大叶藻存在P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须根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相似文献   

15.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金鳟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16±2)℃的条件下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后金鳟(Golde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变化.试验鱼分为4个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饥饿7 d,恢复投喂44 d(S7组);饥饿14 d,恢复投喂37 d(S14组);饥饿21 d,恢复投喂30 d(S21组),对照组(S0组)正常喂食.研究发现:饥饿使金鳟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粗脂肪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饥饿7 d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14 d,水分含量上升,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灰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与试验前和对照组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21 d,水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恢复投喂后,除S21组肌糖原含量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外,其他各组的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金鳟饥饿过程中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是首先动用糖原然后动用脂肪,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金鳟在贮存能源物质时优先积累肝糖原.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耗氧率、排氨率的关系,并分析了实验对虾肌肉成分.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但饲料蛋白水平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实验对虾的存活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对虾的生长速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18‰时达到最快的生长速率,而后生长速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盐度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耗氧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3 h.排氨卒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逐渐升高,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排氨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 h.盐度与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氧氮比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体内生化组成、能值及消化系统主要消化酶活力的连续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饥饿时间延长, 螺体的水分与灰分含量逐渐上升, 而蛋白质、脂肪及糖原含量和能值均呈下降趋势.胃、肠道与肝胰脏中脂肪酶总活力在饥饿10d时较对照组略有上升, 随后呈下降趋势;淀粉酶总活力和蛋白酶总活力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降低.饥饿70d时, 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分别降为对照的70.12%、63.66%、42.79%, 脂肪酶与淀粉酶总活力在70-90d时迅速下降;各酶活力在90-120d均降至较低的水平.结果进一步显示, 幼螺在饥饿前期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 70d后加大对贮备蛋白质的动用量, 而后期 (90-120d)则以利用蛋白质为主;各消化酶活性在饥饿90d前快速下降, 之后呈恒定状态.饥饿时螺体含水量可作为预测其营养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低温对条纹锯鮨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在9,13,17,21℃条件下的摄食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9℃时鱼体表现为负增长,生长能为-1 124.1 kJ±20.8 kJ,13℃时鱼体生长能为510.3 kJ±8.1 kJ,在实验温度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逐渐加快,21℃仍为生长的适宜温度。条纹锯鮨生长的补偿温度在9~13℃之间。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实验鱼的能量收支模式。温度对鱼体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5),脂肪的质量分数在9℃时最高,13℃时最低,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加大,水分和灰分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乌塘鳢肌肉的生化成分和能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中华包塘鳢肌肉的水分、蛋白质、旨肪、碳水化合物等生经成分和能值,分析了其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1)中华乌塘鳢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占干重的82.01%-87.80%,脂类含量低,只有3.77%-7.50%;(2)中华乌塘鳢的比能值及能量与蛋白质的比值较低,分别为4.493-5。199kJ/g鲜重和25.797-28.314kJ/g;(3)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齐全,含量高其中成  相似文献   

20.
提要: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根系、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根系(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4.36±40.25 Jg-1,后逐渐减小,在根系中最小,为8153.81±78.91 Jg-1;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大于根系和根状茎;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根系;N/P比值为12.23,说明大叶藻存在N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根系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