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海洋红树林药物的研究现状、民间利用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药源宝库。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各类活性成分、海生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海洋药物研究的主导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海洋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已分离获得新型化合物1万多种,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凝血等药理活性;这些新型化合物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可贵的分子模型,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库。  相似文献   

2.
海洋药物与海洋保健品的开发前景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动植物是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的重要资源。鉴于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海洋生物作为新型药物和保健品来源已日受重视。 1 海洋药物 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进入80年代后,由于分子光谱、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高压液相层析、单晶X衍射等现代精密仪器的应用,使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更加活跃,并在一些药用研究领域取得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全球正在兴起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 "蓝色革命"。向海洋索取动物蛋白、功能食品和特殊活性物质,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海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毋庸置疑,海洋功能性化合物及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无疑是最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现状,并就目前现状探讨发展思路,为我国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藻是海洋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从海洋微藻中筛选、分离和提取出多种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的活性物质。本文概述了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及其它门类海洋微藻的药用研究现状,介绍了各门类常见的药源微藻种类、主要活性物质和药理特性,概述了目前活性物质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海洋微藻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通过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洋药源微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动植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富才 《海洋科学》1994,18(4):20-22
近几年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引起人们极大重视。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海洋新材料品种不断涌现。我国有海洋生物1400余种,可供食用的仅为10%,尚有大量的资源没有被认识和开发,开发利用的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不仅可以向食用、药用方向转化,而且可向化工、饲料、农药、化妆品方向转化。有些海洋生物,虽然没有开发的先例,或者资源量不大,但其活性物质成分和化学结构有可能为开发新药开辟新路。也可以说,这部分资源是将来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研究开发的贮备资源。1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天然产物中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生物开发海洋多糖降解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随着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生物制品种的蓬勃发展 ,海洋多糖类物质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多年的科研和实践证明 ,海洋多糖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新型的生理活性 ,在医药、化妆品、食品工业及农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海洋微生物酶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海洋资源高值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海洋生态环境复杂 ,高盐度、高压力、低温及特殊的光照特征可能使海洋微生物的遗传结构和生理习性发生适应性的改变 ,从而产生出具有独特生理活性的酶系。利用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提取的多糖降解酶对海洋生物多糖进行降解 ,得到具有新型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李光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刘发义(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一般认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海洋药用物质、生物信息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和生物功能材料等各种天然产物。关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义,日本的鸿巢章二...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已成为全球有识之士的共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在新的历史层面上将得到印证。随着'98国际海洋年的到来,世界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关注海洋、宣传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海洋热”,海洋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一场没有硝烟的“海...  相似文献   

9.
浅议海洋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将海洋矿产资源发展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解决我国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严重制约了海洋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发展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各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对维持海洋社会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海洋开发活动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影响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4种典型的开发利用类型,选取了能够突出反映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建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单一指标效益值、准则层效益值、各研究案例效益值、各用海类型效益值并对以上研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求各用海类型综合效益评估值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4种海洋开发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值均介于0.4~0.6之间,处于一般的综合效益状态,综合效益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临港工业用海类型为0.551 3、海上风电用海类型为0.492 4、排污倾倒用海类型为0.441、围海养殖用海类型为0.434 3。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对及时调整海洋开发对策,缓和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Pseudomonas sp.QDA是从海水中发现的产生褐藻多糖的细菌,无致病性。为提高QDA菌株褐藻多糖的产量。本文利用PCR克隆了粘性菌株P.aeguginosa FRD1的atgT基因,连接入质粒pMF36-Kan,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F36-Kan-algT。利用三亲接合法将pMF36-Kan-algT转入菌株QDA中。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atgT基因过量表达菌株的褐藻多糖产量比出发菌株QDA平均提高了3.3倍,其中菌株A25提高了4.5倍。通过培养条件的进一步优化,A25菌株的褐藻多糖产量与菌株QDA相比提高到8.18倍。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已获褐藻酸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褐藻胶裂解酶基因(αlg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能够分泌胞外多糖的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结果为假单胞属细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p.QDA;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P.putida亲缘关系最近。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可被褐藻胶裂解酶(AlgL)降解,并在紫外234nm处检测到特征性吸收,初步证明含有褐藻酸多糖。  相似文献   

14.
海洋脂肪酶ADM47601固定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聚乙烯醇和明胶等材料, 进行对脂肪酶ADM47601的固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 在最优条件为2% (W/V)壳聚糖, 10% NaOH, 1%乙酸, 0.25%戊二醛, 每克载体添加840U脂肪酶时, 最大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87.06%。使用海藻酸钠-明胶固定化脂肪, 在最优固定化条件下, 最大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54.45%。使用聚乙烯醇固定化脂肪酶, 在最优固定化条件下, 最大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33.22%。使用海藻酸钠固定化脂肪酶, 在最优固定化条件下, 最大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17.11%。对比四种不同固定化酶方法, 脂肪酶活力回收率高度高低顺序为: 壳聚糖吸附交联法>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包埋法>聚乙烯醇-硼酸法>海藻酸钠包埋法。  相似文献   

15.
褐藻低聚糖对提高大菱鲆免疫机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酶解制备的褐藻低聚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免疫机能的影响,对大菱鲆鱼苗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头肾淋巴细胞吞噬能力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褐藻低聚糖能够提高大菱鲆血液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头肾淋巴细胞吞噬率较对照组提高15.4%,吞噬指数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鱼苗的养殖过程中褐藻低聚糖可作为一种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提高大菱鲆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乙酰褐藻酸丙二酯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褐藻酸丙二酯的溶解性,本文以氢碘酸为催化剂,将褐藻酸丙二酯与乙酐反应,制备了乙酰褐藻酸丙二酯。生成物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本文用IR,~1H-NMR,HGPC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Seven bacterial clones with alginate-utilizing activity were isolated from rotten kelp. By activity test, the Vibrio sp.QD-5 with the potential alginate-degrading capability was chosen to carry out the draft genome sequencing,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Vibrio sp. QD-5 containing an alginate lyase gene cluster. One of these genes, aly-IV,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overexpression, Aly-IV,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about62 kDa and a theoretical isoelectric point(pI) of 5.12, was purified to a specific activity of 1 256.78 U/mg and showed highest activity at 35°C in the Tris-HCl buffer at pH of 8.9. Moreover, the enzyme activity was enhanced by the metal ions of Na~+, K~+ and Mg~(2+) under certain concentration. Aly-IV degraded favorably polyG blocks in an endo-type, yielding monomer and dimer as the main products. Due to its high substrate specificity, Aly-IV could be used as a potential tool for production of polyG oligosaccharides with low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fine structure of alginate.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古罗糖醛酸(Guluronate)含量高的细菌胞外褐藻多糖,利用PCR从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QDA中克隆了其甘露糖醛酸C-5差向异构酶基因(algG),连接入质粒pMF 54Km,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F54 Km-algG。利用三亲接合法将pMF54 Km-algG转入菌株QDA中,获得algG过量表达重组菌株QDA-G1。H-NMR测定结果表明,QDA-G所产的褐藻多糖中β-D-甘露糖醛酸(M)与它的C-5差向异构体α-L-古罗糖醛酸(G)的比值为0.38,G的质量分数达到74.2%,比野生菌株QDA提高了26.4%。且重组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连续传代20代后,M/G的比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岳明  丁宏标  乔宇 《海洋学报》2007,29(5):154-160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是一种海藻酸降解菌.本实验采用PCR的方法,以褐球固氮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出约1.05 kb的海藻酸裂解酶基因algL的成熟蛋白编码序列,并将其插入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pPIC9K中,获得重组质粒pPIC9K-algL.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用聚乙二醇(PEG)法导入毕赤酵母菌株GS115中,获得高效分泌表达海藻酸裂解酶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用甲醇诱导培养基进行摇瓶发酵,表达得到43 kDa的目的蛋白,酶活力可达1 400 U/cm3左右.经测定,该重组酶的最适反应pH为8.5,最适反应温度为40℃,并且在20~55℃,pH2.0~11.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10 mmol/cm3的Cu2+,Fe2+,Co2+,Mn2+和Ca2+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褐藻酸钠降解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褐藻酸钠在盐酸乙醇溶液中的部分降解过程。实验研究水浴温度,乙醇浓度,盐酸浓度和降解时间对褐藻酸钠降解的影响。指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浴温度、盐酸浓度和水解时间呈正相关,乙醇具有促进盐酸降解褐藻酸钠的作用,并表明乙醇浓度与降解速度呈负相关,指出适宜的乙醇用量为5%~10%,同时还得到了制备不同粘度褐藻酸钠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