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围填海存量资源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温州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开展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等4个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研究结果可为温州市优化围填海空间布局,推动围填海开发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经营水平和管理政策等因素影响,围填海存量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提高海域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围填海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海域开发时序、土地利用状态及围填海工程合法性三个角度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形成路径,以此对围填海存量资源进行了界定和成因分析,并建议按照"查清存量、对症下药"、"完善制度"、"优化配置"和"提质增效"的思路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以期为围填海存量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我国围填海的存量资源得到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当今围填海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修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以福建可门工业园区为例,针对围填海造成的"占用滨海湿地、护岸硬质化、破坏海岛、海洋生物资源损失、排放污水、生境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了"生态流"的概念,并且因地制宜,从"构建山海通廊、生态海堤、增殖放流、退堤还水、退养还滩、无居民海岛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构建了可门工业园区围填海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从而修复该区域的"通道、过滤、来源、储存和屏障"等生态功能,形成稳定向好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围填海存量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后通过可门工业园区的经验,为其他的围填海生态修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并不在于直接干预和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果,而在于优化重塑自然资源配置制度和手段。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在机构方面基本实现了"两统一",并在海域管理方面取消了过去的围填海年度计划。文章以此为背景,梳理了自然资源管理制度重构的基本逻辑,以围填海为例解析了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调整思路。基于以上提出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年度计划的初步构想,包括将海洋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基础性制度。并提出政策建议:坚持陆海统筹,加强计划管理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的约束与引导;探索"总量不变、盘活存量"的海洋空间资源供给思路;完善围填海"总量控制、中央统筹"的管理流程;聚焦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详细掌握围填海存量资源状态,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监管精细化水平,本文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概念,并将围填海存量资源划分为围而未填区域、填而未建区域、低密度建设区域、低洼坑塘、低效盐田和低效养殖池塘等6种类型,以及工业区、城镇区等围填海存量资源的消耗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与技术流程,构建了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并以营口市南部海岸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能够精细地提取围填海存量资源信息,准确率达到90%以上;(2)填而未建区域、低效盐田、低效养殖池塘占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总面积的62.51%,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为0.49,但内部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为0.66,中部区域为0.44,南部区域为0.37。  相似文献   

6.
文章参考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以杭州湾新区盘活存量围填海为例,估算盘活存量围填海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同时针对盘活存量围填海,提出摸清家底、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玮彤  张东  韩飞  刘鑫 《海洋通报》2015,34(4):443-449
在考虑岸滩的冲淤变化特性、不同岸段冲淤速率差异以及岸外滩涂资源存量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定义了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并以2007-2013年江苏南通海岸老坝港-东灶港淤积岸段、东灶港-蒿枝港侵蚀岸段和蒿枝港-连兴港稳定岸段的围填海造地工程为对象,进行了围填海开发状况定量评价分析及开发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在以5级为上限的强度评价体系下,2013年老坝港-东灶港、蒿枝港-连兴港岸段的围填海开发强度为3级,围填海压力中等,对岸段的后续开发有一定影响;东灶港-蒿枝港岸段的围填海强度等级为4级,围填海压力较强,应注重围填海域集约利用。由于岸外资源存量的差异以及围填海开发速率的差异,三段海岸未来的可供开发年数预测分别为8年、1年和11年。该评价方法可为定量评估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强度、实现围填海开发潜力科学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近10年来椒江口两岸主要的围填海工程进行了统计,利用基于围填海强度等级控制理念的围填海潜力评估方法,对椒江口海域的围填海强度及围填海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虽然仍有一定的围填海潜力,但围填海压力较大,椒江口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对海岸带地形地貌、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等均存在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了强化围填海管控、重视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建议,以期为椒江口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比分析日本、荷兰和韩国以及我国的围填海管理情况,提出我国在围填海管理方面缺少专门法律、相关规划亟须协调和衔接、海洋管理存在交叉或缺位以及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根据陆海统筹的理论内涵,分别从主管部门、规划和资源市场3个维度,对我国围填海管理进行统筹分析;基于陆海统筹建立围填海管理制度框架,重点从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和后评估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期优化陆海资源配置和科学管理围填海。  相似文献   

10.
广东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围填海已成为沿海地区缓解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最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广东沿海应因地制宜选择围填海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改进围填海总体布局与平面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在围填海占用滨海湿地、导致近海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背景下,围填海应充分关注公众利益,避免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从构建围填海生态补偿评估标准、多渠道筹备围填海生态补偿资金、公众积极参与围填海生态补偿等方面,探讨广东沿海围填海过程中引入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为依法、规范开展围填海活动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实现广东沿海大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当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并剖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意见措施,同时对当前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主要工作提出管理建议。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机制,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为深化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整合涉海规划,发挥陆海统筹作用;发挥指标调控作用,实施市场化配置;调控产业用海,充分发挥海域资源最大效益;加大整治修复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监管闭环。  相似文献   

12.
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是自然资源部“三定”职责之一,是应对海洋空间资源短缺、空间利用效率低、海洋资源环境损害等的有效措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总量和规模控制,强化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约束作用,重视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基于以上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精神,研究提出了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  相似文献   

13.
因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向海洋进一步延伸,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认识程度和利用能力皆有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部分企业和个人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及开发,非法围海、占海甚至填海,致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地方可持续发展存在障碍,国家海洋经济遭受损失。依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占有海域行为进行管控确有成效。然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政府越权审批、巨额利益驱使、惩戒力度不够等因素,使得非法占用海域现象屡禁不止,且非法占用行为发生后恢复海域原状之目的难以有效实现。为保障海洋经济、文化永续发展,应用最严格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国家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使行政执法与刑事规制相衔接,建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成立专项组整治非法占用海域行为,形成示范效应,为日后打击此类案件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海域使用后评估是近年来海洋发达国家在海洋工程管理方面应用较成熟的管理手段,其对海洋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总体评价,进而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对于海域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此领域已有初步研究但刚刚起步,尚未结合实践建立起可遵循的海域使用后评估的完整工作流程,在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方面未能得到很好的验证。文章构建包括围填海海域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海域空间开发利用情况、生态环境效益和管理要求执行情况5项指标在内的后评估指标体系,分别基于对各项指标的评估,建立围填海海域使用后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使后评估指标方法体系更具全面性、合理性、生态性和数据可获取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青岛市最新遥感影像和海域权属数据,从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客观分析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强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用海类型基本齐全,用海多样性南高北低,用海规模不均衡,用海方式以开放式为主;海洋空间开发活动集中于海岸线及其临近的海湾、滩涂和浅海区域,即墨区、市区和黄岛区的海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且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亦为超载或临近超载;应通过岸线分级分类管控、生态化改造和发展海洋生态牧场等方式,提升青岛市海洋综合利用效益和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天津市海洋环境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管理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海洋资源丰富,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围填海工程建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物栖息地受损和陆源入海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导致海洋环境风险加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应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用海监管、生态补偿、科技研发和资源配置6个方面入手,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环境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直接关系到用海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国家海洋局对此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而在高含沙量海域,如何应用"意见"提供的3种平面设计方式值得思考。本文结合宁波镇海泥螺山北侧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对高含沙量海域围填海项目平面设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分析表明,"意见"倡导的3种平面设计方式并不适合于泥螺山北侧围填海建设,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平面设计方案,从环境、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8.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城市生存空间,围填海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然而,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近岸区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文章分析围填海活动对海洋水文动力条件、水体质量、防灾减灾等海洋环境带来的威胁,探讨其对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产生的损害。最后,在完善围填海国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建立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3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围填海生态影响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