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莺  陈敏 《地理教学》2023,(4):16-20
本文以沪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土壤”一课为例,探索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地理实验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主动获得新知、提升实践力素养,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鲍文艳 《地理教学》2013,(22):59-61,55
正微课程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的实践源于"翻转课堂",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教学理念和结构不同于传统方式。微课是微课程的组成之一,是一种教学资源包,主要包含视频课件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制作微课就是要求教师精心选取和重组教学资源,变教师"用资源上课"为学生"用资源学习"。本文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为例,谈微课的制作与实施。一、微课的制作微课注重把课时分解为若干个微小课程,主要包  相似文献   

3.
刘宇桦 《地理教学》2022,(8):27-29+51
课堂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热力环流”一课的课堂活动为例,分析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指导下,浙江余杭高级中学两年来成功开发和实践《课堂观察手册》,使“课堂观察”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课例研究方式。“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实施的三个步骤: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宁夏银川一中自2007年9月开始组织试行,目前这一课例研究方式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5.
赵屹莉 《地理教学》2022,(6):23-26+17
由于对核心素养概念认知的差异、学校现实环境条件限制、教师教学综合能力限制等,基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课堂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月相观察”地理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尝试探究优化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3,(21):21-24,27
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于育人,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地理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尝试以一堂课的设计、实施、反思等环节即以微观实践的层面为例,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路、步骤。  相似文献   

7.
使用改进的S—T分析法和ThomaL.Good&JereE.Brophy的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以《百节名师风采课》中“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主要是在提问行为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下完成的;注重了问题引入方式的多样性;提问方式采用群体与个别提问相结合和鼓励性的教学反馈等四大亮点。同时,该节课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四点待改进:需要注意高层次的提问类型与低层次的提问类型相结合;减少教师自问自答;鼓励学生提问;适当增加提问后停顿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逐步将新课程理念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堂导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水循环”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9.
董锡 《地理教学》2022,(5):34-36
“双减”背景下,需要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本文以“发展与合作”为例,从解读课标、创设情境、设计核心问题和学生活动、培养核心素养、情境命题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塑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以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节为教学内容,实践"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课前教师"导"与学生"学"、课中教师"引"与学生"探"、课后教师"领"与学生"悟"的三个教学环节,确立了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0月,有幸参加了在江苏苏州第十中学举行的"诗性课堂、有效教学"——江浙沪三地名校"聚焦课堂"活动。来自不同城市的教师同课异构"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以下对其中两位教师的课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一般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更应该是学生学的过程。从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课堂,应该是学生不断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地方;也是学生从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取、处理能力的地方。而在地理课的课堂上,学生还要学会用地理科学的原理,去分析、处理信息。以下以初中地理“长江”一课为例,谈谈我对于上述认识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郑明进 《地理教学》2009,(8):32-33,4
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以地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实际的例子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通过活动的开展,实现同建互助,专业引领,使教师体会和领悟具体的教学课例所蕴含的课程发展理念,真正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邹逸  胡顾锋 《地理教学》2022,(2):10-13,17
地理学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地理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但其在实践中却存在“高价值低应用”的困境。本文以H教师的地理学史教学行动研究为例,呈现了地理学史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探讨了地理学史教学对学生理解学科本质与培养其核心素养带来的效果,阐述了地理学史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旨在促进地理学史教学真正走进现实课堂。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充实地理课程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笔者提炼出古诗词与地理课程融合的新模式——古诗词地理研讨课。“古诗词地理研讨课”指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对古诗词中的地理要素展开自主研究和讨论的地理课堂,主要包括精读古诗词、提取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和规律等环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能实现古诗词与地理课堂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科研素养是适应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培育高中学生的科研素养有利于促进中高等教育间的有效衔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科研素养要素体系,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问题研究”栏目为载体,创设科研素养指引下的地理问题研究路径,并以“实体商店何去何从”为例,选取广州市实体书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调查、课堂汇报四个环节开展研究活动,以此展示科研素养培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任苏蕊 《地理教学》2023,(15):35-38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落实的。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以必修《地理2》主题5“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调查区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出发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从要素、时空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去认识、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学为中心,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教学主张下,以高二“认知区域——走近青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围绕地理综合思维培育,从根植意识、目标设置、过程设计和语言创设四个环节入手构建思维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杜珂 《地理教学》2014,(12):106-107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如何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试图通过教师自身对教学法的研究,根据人教版《Go For It!》每单元不同的主题,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充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策略:多对学生进行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注重引入环节,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相似文献   

20.
胡春波  潘冰冰 《地理教学》2011,(21):25-26,28
2011年9月,我市举行一次送教到帮扶学校交流展示课,地理学科由两位教师作课展示,然后与会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其中研讨的一个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再思考”。下面以人教社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其中的一课时“地形复杂多样”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