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张正龙  束炯  张勇 《海洋科学》2011,35(5):47-52
根据2004~ 2008年间2月和8月的营养盐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洋山港工程海域无机氮和磷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亚硝酸盐和氨氮浓度呈波动特征,硝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很高,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硝酸盐占无机氮总量的90.2%以上,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且基本稳定,其浓度均值处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水体氮磷比值为...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水质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设计以确定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方式、使用的间隔时间、不同菌种的比例和使用浓度。使用微生态制荆对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COD含量的效果显著。四种因素中,使用方式和间隔时间最重要。降低水体中氨氮的最佳组合为第一组;降低亚硝酸盐的最佳方案是第五组;而降低水体COD的最佳方案是第八组。菌种比例的不同显示不同菌种对营养盐类的利用效果不同,芽孢杆菌对降低水体氨氮和COD有较强作用,而乳酸茵对分解亚硝酸盐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溶解态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入海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2010-04—2011-03期间在黄河利津站进行的观测结果,分析了黄河下游营养盐的月际变化,估算了黄河营养盐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溶解无机氮(DIN)、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和氨氮(NH_4~+-N)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0.4~361.3、177.1~332.5、0.74~13.81和2.27~26.44μmol/L,平均浓度为277.5、269.3、4.90和5.26μmol/L;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27~0.138和92.5~146.0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0.094和118.1μmol/L。DIN的浓度表现为枯水期含量高、丰水期含量低,而磷酸盐的变化与其相反;硝酸盐是黄河下游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且溶解无机氮的入海通量主要由NO_3~--N贡献;磷酸盐浓度与径流量显著正相关;丰水期黄河向渤海输送的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是全年输送通量的主要贡献者,营养盐通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径流量。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2015年7月对长江口南支浦东机场促淤圈围外江段营养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了总氮、总磷、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性无机氮等6项营养盐指标。结果显示该江段营养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硝酸盐和氨氮含量春季较高,分别为0.639mg/L和0.098mg/L,亚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冬季较高,分别为0.012mg/L和3.418mg/L;活性磷酸盐含量秋季较高,总磷含量夏季较高,含量分别为0.031mg/L和0.322mg/L。调查江段营养指数全年变化范围为2.42-21.99,均大于1,显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且存在一定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5.
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是营养盐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2016年8月对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并研究了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中的营养盐在西部近岸地区含量较高,而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开阔海域含量较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说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水体中营养盐主要是以无机态为主,无机氮和无机磷分别占到总氮和总磷的76.65%和76.46%。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表现出和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无机磷的含量也仅占到30.42%。这说明夏季渤海湾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主要由水中有机体通过同化作用将无机态营养盐合成为有机态营养盐进入沉积物,渤海湾西北海域的富营养化过程是水体中营养盐向沉积物迁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1年4~9月期间对养殖系统N、P营养盐含量进行连续采样分析,比较刺参单养(S池塘)和刺参-对虾复合养殖(SS池塘)2种模式养殖系统水体、沉积物、底泥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S池塘(1.16±0.13)~(2.64±0.09)mg·L-1;SS池塘(1.24±0.08)~(2.55±0.09)mg·L-1。水体中总磷(TP)含量为:S池塘(0.03±0.01)~(0.08±0.01)mg·L-1;SS池塘(0.03±0.01)~(0.09±0.02)mg·L-1。水体中总无机氮(DIN)含量为:S池塘(0.10±0.03)~(0.32±0.05)mg·L-1;SS池塘(0.16±0.03)~(0.45±0.02)mg·L-1。3种营养盐浓度并未随着养殖活动的进行而持续升高,反而下降,说明这2种养殖模式均不会增加养殖水体营养盐负荷。2个池塘底泥的TN、TP含量从实验开始到结束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说明这2种养殖模式均不会增加养殖池塘底泥N、P营养盐的积累。各营养盐指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池塘底泥氨氮与水体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氨氮在池塘底泥与水体之间存在交换作用,并且刺参和对虾的扰动作用可能促进这一交换过程。8和9月刺参处于夏眠期,SS池塘水体颗粒氮(PN)显著低于S池塘(P<0.05),水体颗粒物的沉积通量也相对增大,底泥氨氮含量显著低于S池塘(P<0.05),而水体氨氮、DIN、TN浓度均高于S池塘,说明刺参-对虾复合养殖池塘中,因混养对虾的生物沉积与扰动作用,加强了养殖系统内水体与底泥之间的偶联作用,加快了营养盐的循环过程,防止营养盐在底泥的连续积累造成的养殖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胶州湾营养盐调查与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近40余年来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2000年以后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胶州湾各项营养盐浓度都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种类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时期并不相同。氨氮浓度到2001年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分析其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强度6 600 lx、光照周期16 h∶8 h(L/D)、温度25±0.5℃条件下,接种细胞密度为1.0×105个/mL、5.0×105个/mL、1.0×106个/mL的蛋白核小球藻均在接种初期快速进入指数生长期, 10 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20 d藻细胞生物量分别增加39.25、7.98和4.07倍;蛋白核小球藻能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起到去氮除磷的净化作用,磷酸盐的去除率随藻细胞的生长持续上升, 21 d去除率分别为58.8%±0.72%、72.9%±1.7%、81.4%±9.86%;对氮盐的利用规律依次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氨氮6 d的去除率达81.9%±6.0%, 96.2%±1.16%, 95.4%±1.24%,硝酸氮21d去除率达82%±1.35%、93.3%±4.41%...  相似文献   

9.
1992/1993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夏季考察期间,对长城湾表层水等无机磷和无机氮营养盐类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现场考察。对营养直疃变化的相关民生,营养赴变化与生物活动的关系及与世界其化海域营养盐水平的比较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长城湾夏季表层水营养盐在1月浓度最低,在3月则最高,陆地淡水对湾内营养盐含量的增加没有明显贡献,无机磷与氨氮,硝酸盐氮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亚硝酸盐始终处于较低的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由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组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养殖底泥上覆水氮、磷含量的影响.处理组1、2分别在系统(底泥1.5kg、海水6L和马尾藻10g)中投放4条和6条沙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上覆水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验第1周上覆水的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大,而且沙蚕密度越高,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越高.2个月后,上覆水氨氮浓度大幅下降,而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大幅上升;同时,上层马尾藻吸收营养盐而增重,3组藻体湿重分别增重37%、58%和101%.依据实验结果认为,投放6条沙蚕组合10g马尾藻形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底泥环境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120d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的NO3-(5.00~10.00mg/dm3)刺激了丝状绿藻根枝藻在缸内的爆发式生长,在实验27d时根枝藻在缸壁的面积覆盖率达到90.5%,藻丝长度为10~15cm.在海藻的胁迫作用下,盾形陀螺珊瑚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值逐渐从0.712降至0.626,降幅为10.7%~13.5%.放入4尾4~6cm长的点斑篮子鱼后,实验缸壁根枝藻的面积覆盖率在2d内从90.5%下降至10.0%.但解除根枝藻胁迫后盾形陀螺珊瑚的Fv/Fm值并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也不显著;随着海藻胁迫因子的消除,盾形陀螺珊瑚的Fv/Fm值逐渐升高,并在第120天时恢复至初始状态.本研究结果从珊瑚光合作用效率的角度验证了啃食者的存在确能缓解富营养化对造礁珊瑚的不利影响,为“下行控制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浪、潮、风暴潮联合作用下的底应力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建立的二维非线性浪,潮和风暴耦全模式分析了波流相互作用下的底应力及其对耦合波浪场和流场的影响。由渤海的两次强寒潮过程的数值实验表明,在波流相互作用下,底应力明显增大,增大的底应力对波浪场影响甚微,但将明显改变水位和流速的大小,这种影响在近岸浅水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2011年4月和8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调查海域,春季的硅酸盐、硝酸盐的浓度较高;夏季磷酸盐、氨氮的浓度较高。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长江口-浙闽近海表层营养盐浓度较高,且夏季高值区向外海扩展;外海受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较低。南黄海营养盐主要受长江冲淡水、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的共同影响,夏季形成强烈的温跃层,在底层维持着一个稳定的高盐、富营养盐的冷水团。  相似文献   

14.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DBL) is the zone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aquatic sediments.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DBL on salt release from saline sediments to freshwater, two experiments with or without wind blowing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a 3.5 cm DBL is formed above the smoothed sediments at a steady wind field and this thickness is greater than other studies. The observed flux of salt through the DBL is 6% larg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 from Fick' s first la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lecular diffusion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salt transport through the DBL. The presence of DBL suppresses the hydrodynamic enhancement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ediments and overlying water. Therefore, salts in the sediments of a polder reservoir may influence the water quality chronically.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6~10月采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养殖模式围隔底泥的样品,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营养盐形态与含量进行分析,探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围隔大部分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要高于上覆水,上覆水与间隙水中PO43--P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NO2--N和NO3--N浓度垂直分布特征随月变化规律较一致。养殖期间,间隙水溶解态无机氮(DIN)中NH4+-N比例最高,占95%以上。间隙水中NH4+-N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0~10cm),而NO2--N和NO3--N浓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减小(0~4cm)。表层底泥在0→1cm方向PO43--P浓度明显增加,从2~3cm层后多数养殖模式下浓度缓慢下降,而4→10cm方向上浓度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总体而言,三元混养组中(GSL2)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一般要低于GSL1组和GSL3组,且养殖期间该组底层水DO浓度要高于GSL1组和GSL3组,初步认为是一种较为优化的草鱼混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Ⅰ.方法 实验用海水经砂滤。将性成熟的二龄亲蛏经过阴干和流水等刺激,在白天按全遮光和自然光照分为两组,观察亲贝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18.
采用模拟半日潮系统研究了水渍和底质条件对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的影响。水位上升和淹水时间延长导致红树林底质的酸化,且壤质底质的酸化比沙质底质严重;对木榄的萌苗速度无显著影响;促进木榄的早期生长,尤其是导致最初2个月茎高生长的增加,但后2个月木榄的相对生长率受抑制;地下部/地上部生物量比值下降,沙质底质中尤为如此;粗根比例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无显著影响;叶面积减少;壤质底质上生长植株的叶片气孔密度增加,沙质底质无显著变化;根N含量无显著变化,P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运用~(230)Th_(ex)和~(230)Th_(ex)/~(232)Th方法测定柱状样NS87—11样品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51cm/10~3年,1.06cm/10~3年,结合N元素的含量以及Th/U比值,氧同位素资料等讨论本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特征,认为本柱样中更新世以来经历海平面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格局,古气候反映暖→冷→暖→冷→暖。  相似文献   

20.
O-phthaldialdehyde i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ree amino acid in seawater by measuring the fluorescence produced by its reaction with the a-amino group of amino acids. This method is so sensitive that as little as 1-10 nM of amino acids and less than 1 ml of seawater may be sufficient for one test.This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nd accurate and a-amino acids contained in seawater can directly be determined without concentration and extraction. It is free from the interference of large content of inorganic salts and other nitrogenous compounds in seawater.A hundred and fifty-two samples collected at 24 stations in offshore of Zhejiang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range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 is 0.37-4.70 μM. The values are high near shore and low offsh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