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1992年,渤海湾连续2年获得了海蜇大丰收。1993年5~6月份亦有大量的小海蜇由外海涌进渤海,可是7月10日发现海蜇螝状体大量死亡,出现烂头烂边现象,此后海蜇大量死亡,到8月10日,出现了渤海海蜇消失的局面。 海蜇属腔肠动物,外形似伞,每年4~5月份随着暖流和东南季风的出现,逐渐由南向北,由外向内,在沿海深度30米以内海域漂浮游动,移动中个体迅速增大,在沿海各地形成海蜇渔汛。海蜇渔汛的好坏与风、流、温度、光照及降水量有关。一般来说,春夏季降雨多,光  相似文献   

2.
一、海蜇海蜇是一种大型水母,以硅藻和桡足类为食。在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北起辽宁,南到广东、海南,均有分布,以夏秋季节产量较大。它既有食用价值,又是良好的药物。海蜇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尼克酸、核黄素及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钾、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蜇早期生活史阶段幼体种类鉴定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海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编码序列,设计LAMP引物,建立了海蜇幼体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对LAMP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LAMP方法对海蜇目的基因的最小检测限为0.1 ng DNA.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与黄渤海其他常见钵水母种类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沙海蜇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海蜇LAMP检测方法对不同海域采集的成体海蜇样品和海蜇螅状幼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体海蜇和海蜇幼体均呈现阳性结果,表明海蜇LAMP检测方法可以对海蜇幼体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海蜇LAMP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可使其运用于沿海渔业部门海蜇资源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苗种培育技术的操作要求 ,海蜇的繁殖经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阶段 ,海蜇苗种培育时间长达9~11个月 ,着重强调了螅状幼体的越冬保存、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阐述了碟状幼体变态发育到幼蜇的特征。在3年研究过程中 ,共成功越冬保存螅状幼体3×106 万个 ,培育伞径10mm幼体3300万尾 ,20mm幼体1000万尾 ,30~50mm大规格海蜇幼体200万尾。  相似文献   

5.
海月水母与海蜇不同幼体阶段的种间短期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蜇池塘养殖业的兴起,补充了传统海蜇渔业捕捞生产的不足,推动了海蜇产业的迅猛发展。海月水母常常在海蜇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对海蜇养殖业常常造成很大损失,但关于海蜇与海月水母的种间竞争关系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海月水母与海蜇的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幼体相互之间的短期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被海蜇螅状体所捕食外,各种类型的海蜇幼体基本不能对海月水母幼体造成危害。但海月水母螅状体及其水母体幼体对海蜇幼体均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海蜇碟状体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海蜇碟状体可以100%地被捕食。随着海蜇幼体的生长,其对于海月水母危害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研究显示海月水母相对于海蜇而言,在幼体种间竞争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这是海月水母时常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蜇池塘养殖生产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当严禁混入海月水母幼体,以避免对海蜇养殖生产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30mm的海蛰幼体。在海蜇对海月水母的捕食实验中发现,伞径≥10mm的海蜇幼体对海月水母的碟状体有捕食行为。通过对两种水母相互捕食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海月水母捕食海蜇的能力明显强于海蜇捕食海月水母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解释近年来海月水母不断暴发而海蜇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有助于改进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提高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曾经有着丰厚的海蜇资源。1992年那次百年不遇的海蜇大丰收,曾使得莱州湾上万船云集,且船船收获颇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们望着一船船、一车车的海蜇更是喜上眉梢。一时间,捕捞海蜇、收购海蜇、加工海蜇给莱州湾带来了勃勃生机,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在莱州湾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近海浪-流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OFS-C)和Lagrangian粒子追踪方法,本文首次建立了辽东湾海蜇增殖放流模型。模型中,海蜇用虚拟的粒子表示,具有昼夜垂直运动(DVM)特性。海蜇运动由海流和次网格参数化引起的随机运动驱动。利用航次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式结果可以很好的模拟放流海蜇分布的主要结构。模型分析了物理过程对辽东湾放流海蜇的输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蜇运动主要受海流和间接的风应力的影响。放流地和捕捞地的连通性分析表明,辽东湾海蜇的主要捕捞地集中于湾顶。另外,连通性矩阵表明,瓦房店放流的部分海蜇不能到达捕捞地,因此,相对于其它放流地来说,瓦房店不是理想的放流地。敏感性实验表明了随机游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游走格式并不敏感。海蜇栖息的深度会影响海蜇最终的分布,若海蜇栖息于海底,则在低层环流的影响下,最终分布于辽东湾中部,部分会流出辽东湾,而不能到达湾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15、19和23℃)、光照(明和暗)、仔鱼大小[全长(3.01±0.08)mm初孵仔鱼和(3.79±0.13)mm孵化后5天仔鱼]对稚海蜇[伞径(21.1±0.4)mm]捕食褐牙鲆仔鱼的影响。结果表明,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着水温升高而显著升高。光照条件在各仔鱼密度(10,30,50和80ind/L)下均不显著影响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说明光条件并不显著改善稚海蜇捕食仔鱼的能力。在高仔鱼密度(50和80ind/L)下,稚海蜇对孵化后5天仔鱼的捕食率显著低于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但在低密度(10和30ind/L)下,稚海蜇对两个不同发育阶段仔鱼的捕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仔鱼密度下,稚海蜇对仔鱼的捕食率较低,这会降低仔鱼个体大小对稚海蜇捕食率作用的显著性。这既表明仔鱼逃避被稚海蜇捕食的能力随其发育生长而提高,也反映了稚海蜇对不同个体大小仔鱼捕食作用受仔鱼密度制约。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子对海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隶属于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Hizostomadae),海蜇属(Rhopilema)[1]。海蜇为进化比较保守的两胚层动物[2]。丁耕芜等[3]首次报告了海蜇的整个生活史。海蜇生活史具有刺胞动物门典型的世代交替特征,分为两个世代:水螅体世代和水母体世代。在水螅体世代整个过程中,海蜇螅状体于海底基质上营固着生活,以无性生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生活史,作者应用显微观察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其各阶段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继而对已报道的海蜇生活史进行了资料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浮浪幼虫纵轴长度及活力将其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浮浪幼虫;在海蜇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足囊萌发过程中,补充了杯状体发育阶段;根据伞部中胶层变化、中央口发育状况及棒状附着器的出现与否,对碟状体至幼蜇的发育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海蜇浮游幼体划分为碟状体、稚蜇和幼蜇3个阶段。实验结果完善了海蜇早期生活史,为深入开展海蜇基础生物学和基础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芳  孙松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2017,48(6):1355-1361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沙海蜇频繁暴发于东亚海域,特别是8、9月份为黄海沙海蜇生物量的高峰期/大量暴发期。研究沙海蜇的大量出现对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必要,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饵料生物浮游动物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黄海2006和2007年8、9月份沙海蜇的呼吸率、摄食率,估算了沙海蜇的食物需求量及其在黄海的分布格局,获得了其每天对中、大型浮游动物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潜在摄食压力。结果表明沙海蜇的食物需求量的分布格局与其生物量的分布格局一致。在沙海蜇的捕获率为最大时,2006年9月上旬沙海蜇的摄食率为47.84(0.7—215.05)mg C/(m2d)。假设中、大型浮游动物都可以作为沙海蜇的摄食对象,那么每天对中、大型浮游动物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平均分别为6.4%(0.09%—28.79%)和76.61%(1.12%—344.28%)。2006年9月下旬及2007年8月沙海蜇的食物需求比2009年9月上旬有所降低。因此,沙海蜇在暴发期间对中、大型浮游动物潜在的消耗非常大,甚至是毁灭性的。尤其是沙海蜇在高生物量站位对浮游动物的食物需求非常高,沙海蜇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远超过了浮游动物本身的生产力(大于100%),这时的浮游动物远远不能满足沙海蜇的食物需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探讨沙海蜇暴发对黄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一般生活在沿岸水深5—40米的浅海区,尤其集中分布在10—20米的水域。东海、黄渤海和南海都有。 浙江沿海海蜇资源丰富,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一半左右。根据繁育场所和形态特征的差异,浙江沿海海蜇可以分为浙南和杭州湾两个海蜇群体。 浙南群体的繁育场主要在福建的沙埕港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为原料,将其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改良的差示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海蜇不同部位的总糖含量,并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水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海蜇的最佳水解条件为:1 mol/L硫酸,90℃水解120 min,测得海蜇生殖腺、海蜇皮、海蜇头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42%,7.28%和7.58%。  相似文献   

16.
海蜇,又名水母、海蛇、蚱海,属海洋腔肠动物,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水产品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热门的海味珍品。海蜇种类有十多种,其中以生活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白蜇、红蜇、梅花蜇为最多,白海蜇如白玉、红海蜇如红玉,而梅花蜇浑身布满了像梅花般大小的斑点。海  相似文献   

17.
海蜇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钵水母纲,根口水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沿海近岸,是我国传统渔业生产的主要大型经济水母[1].海蜇的营养十分丰富,除含有蛋白质、脂肪酸和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2].海蜇的药用价值在我国早有记录[3],在韩国海蜇被作为减肥和美容的食品,而澳大利亚的土族人则用干海蜇粉治疗烫伤[4].近代研究表明海蜇有治疗高血压、慢性气管炎、哮喘、胃溃疡和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的作用[5].美国Auburn大学的研究小组报道:Stomolophus meleagris水母的胶原质对实验鼠抗原引起的关节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海蜇资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linouye)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在渤海的渔业地位仅次于对虾(Penaeusorientalis)已成为该海湾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国年出口量高达2-3×104t,居世界之首。近年来海蜇资源波动很大,渔情难以预报,不仅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市场的冲击也很大。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大洋河口附近浅海的海蜇资源消长原因已有了不少报道并能做到渔情预报“~‘’。探讨莱州湾海蜇资源将有助于海上山东建设和莱州湾的开发。一、海蜇的习性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营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东省靖海湾海蜇养殖港塭定期采样,采用稀释法研究该海蜇养殖港塭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摄食压力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养殖港塭微型浮游动物组成比较简单,海蜇养殖期间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低于海蜇捕捞结束期。其中,海蜇养殖期间微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 radix),为600~2 600 ind/L,而海蜇捕捞结束后优势种为根状拟铃虫、诺氏麻铃虫(Leprotintinnus nordquisti)和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丰度分别为3 000~6 000、1 500~3 0001、500~3 000 ind/L。研究期间,该港塭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05~1.03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4~2.37 d-1,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21.10%~90.61%,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77.08%~583.68%,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占初级生产力的22.92%~76.92%。本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在海蜇养殖港塭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光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的多次变态过程中,横裂生殖(Strobilation)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食用的是海蜇水母型成体,其性成熟水母有性生殖所产生的无性世代水螅型,必须通过横裂生殖才能再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因此,阐明海蜇横裂生殖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人工培育大量海蜇幼水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