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海带采用乙醇提取色素,通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其中的岩藻黄素,并最终通过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制备了三种岩藻黄素的异构体。通过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质谱(MS)对岩藻黄素及其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鉴定。采用乳腺癌细胞MDA-MB-231模型,对岩藻黄素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藻黄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13-顺和13′-顺岩藻黄素组分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 IC50值达到23.71μg/mL。全反式岩藻黄素和9′-顺岩藻黄素两种异构体IC50值分别为45.30和27.09μg/mL。qPCR试验表明岩藻黄素各异构体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NF-κB家族基因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2.
硅藻岩藻黄素特性与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吉槺  汪辉  刘天中 《海洋科学》2019,43(12):130-138
岩藻黄素的化学结构包含丙二烯键、环氧基、以及共轭羰基和羟基,是一类珍稀类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能够和叶绿素a/c某些蛋白形成FCP复合物,存在于许多海洋藻类细胞的光合系统内,在光捕获和光传递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岩藻黄素在抗肥胖、抗炎、抗癌和抗氧化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已经被证实。硅藻细胞是岩藻黄素的理想来源,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硅藻的模式藻种。本文对三角褐指藻来源岩藻黄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岩藻黄素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合成中的关键酶,影响其生物合成的环境条件等,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鼠尾藻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岩藻黄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不同有机溶剂、料液比、温度及时间对岩藻黄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90%甲醇溶液,料液比1︰33,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25 h,提取率达到1.368 mg/g。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光照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藻黄素(fucoxanthin)是一种特殊的类胡萝卜素,具有许多显著的功效和很高的应用价值。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一种海洋硅藻,是一种可用于提取岩藻黄素的合适材料。作者以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的温度(20℃、25℃、30℃)、不同的光照强度(12800 lx、7200 lx、4000 lx)和不同光质(红光、蓝光、绿光)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提高了岩藻黄素的含量,30℃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积累均有抑制现象;12800 lx、7200 lx的光照强度都可促进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升高,其中,7200 lx的光照强度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提高更加显著;红光条件可促进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提高三角褐指藻的岩藻黄素含量,而绿光和蓝光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并导致三角褐指藻的岩藻黄素含量降低。因此,25℃、7200 lx和红光的培养条件是三角褐指藻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最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比较了Na NO3、NH4HCO3和CO(NH2)2为氮源的两种培养基(m L1和ASW培养基)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金藻昆布糖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时相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脂肪酸组成和总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m L1培养基培养时,三角褐指藻的生物质质量浓度明显高于ASW培养基培养时的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尿素优于其他两种氮源,最大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为3.7 g/L。不同培养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的时相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最高积累量分别为:13.27 mg/g(Na NO3)、13.23 mg/g(CO(NH2)2)和13.89 mg/g(NH4HCO3)(m L1);13.2 mg/g(Na NO3)、14.92 mg/g(CO(NH2)2)和13.6 mg/g(NH4HCO3)(ASW),由此可知氮源对岩藻黄素积累量影响不大。金藻昆布糖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最大积累量分别为9.82 mg/g(NH4HCO3)(m L1)和8.59 mg/g(Na NO3)(ASW)。不同培养条件下其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均在培养末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8%(NH4HCO3)(m L1)和23.79%(Na NO3)(ASW);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一烯酸(C20:1)、木焦油酸(C24:0)和EPA,其中,EP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尿素最有利于EPA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量。为了解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6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与含量状况,其中5株分离自我国近海。结果表明, 6株球形棕囊藻均以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为主要色素,但其特征色素Hex-fuco却存在显著的株系间差异,即便是分离自相同海域的不同球形棕囊藻藻株也存在差别。对比棕囊藻游离细胞和囊状群体的色素组成,可以看出两者在色素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囊状群体中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含量低于游离细胞,而光保护色素(Photoprotective pigment)则高于游离细胞,可能与不同存在形态的棕囊藻对光照的适应特征差异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在以CHEMTAX方法计算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时,需要充分调查海域棕囊藻的特征色素组成情况,获取其特征色素信息,构建合理色素比例初始矩阵,为球形棕囊藻赤潮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近1/3,达到了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利用改进后的RP-HPLC方案进行色素分析显示,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期间,主要的特征色素是岩藻黄素(fucoxanthin)、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anoyloxyfucoxanthin)和多甲藻素(peridinin),月平均含量分别在267.824~655.076、20.118~126.764、65.693~214.115、26.955~203.927μg/m3的范围变动.CHEMTAX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定鞭金藻和甲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6.14%~79.27%、4.50%~37.40%和4.83%~21.37%.总生物量从2月到6月呈增长趋势,温度是主要的决定因子.硅藻和定鞭金藻所占生物量的份额呈相反趋势变化,表明种间竞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价海洋褐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中分离纯化的总甾醇、马尾藻甾醇(Saringosterol)和岩藻甾醇(Fucosterol)抗菌和抗氧化活性。马尾藻甾醇和岩藻甾醇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定其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总甾醇含量在30、60和80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变形链球菌(S.mutans)具有抑制作用。马尾藻甾醇和岩藻甾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链球菌具有高活性,最小抑制浓度范围为4—32mg/m L。总甾醇还显示出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1924和1356的抗菌作用。而马尾藻甾醇和岩藻甾醇在4—32mg/m L浓度范围内体外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马尾藻甾醇和岩藻甾醇对耐药性革兰氏阳性临床分离菌株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另外,药理实验结果显示,总甾醇、马尾藻甾醇和岩藻甾醇的抗氧化活性与它们清除DPPH、ABTS、超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岩藻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岩藻聚糖硫酸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及羟基自由基(· OH)的作用 ,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卵磷脂 (PC)过氧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 :(1)三种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均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 ,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高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中糖醛酸含量高和硫酸酯含量低的组分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它对 O· -2 的IC50 为 0 .0 4 4 mg/m L,对· OH的 IC50 为 0 .0 6 2 mg/m L。 (2 )岩藻聚糖硫酯具有抑制 PC过氧化的能力。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受活性氧损伤后 ,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均降低。研究表明 ,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厦门筼筜湖潟湖表层沉积物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和光合色素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岩藻黄素、别藻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b四种光合色素,对应的微藻类群包括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底层(表层沉积物)与水层(水体)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底层-水层对应的光合色素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暗示底层光合色素主要是底栖微藻的贡献,而非来自水层浮游微藻的沉降.底栖微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夏季(6~8月)较低(1.30 mg/m2),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较高(86.16 mg/m2).各测站底栖微藻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随湖区的水深增加而降低,与沉积物表层光辐照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岩藻黄素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别藻黄素与水体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黄素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除玉米黄素外,其他光合色素含量与光辐照度呈正相关.初步估算表明,底栖微藻占该浅水潟湖生态系统水层-底层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和固碳量的27.64%和12.56%.  相似文献   

11.
Dimethylsulfide (DMS), chlorophyll a (Chl-a), accessory pigments (fucoxanthin, peridinin and 19-hexanoyloxyfucoxanthin), and bacterial production (BP) were measured in the surface layer (0–100 m) of the subarctic North Pacific, including the Bering Sea, during summer (14 July–5 September, 1997). In surface sewat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DMS and Chl-a varied widely from 1.3 to 13.2 nM (5.1 ± 3.0 nM, mean ± S.D., n = 48) and from 0.1 to 2.4 µg L–1 (0.6 ± 0.6 µg L–1, n = 24), respectively. In the subarctic North Pacific, DMS to Chl-a ratios (DMS/Chl-a) were higher on the eastern side than the western side (p < 0.0001). Below the euphotic zone, DMS/Chl-a ratios were law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MS and Chl-a was relatively strong (r 2 = 0.700, n = 27, p < 0.0001). In the euphotic zone, DMS/Chl-a ratios were higher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MS and Chl-a was weak (r 2 = 0.128, n = 50, p = 0.01). The wide variation in DMS/Chl-a ratios would be at least partially explained by the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MS/Chl-a and fucoxanthin-to-Chl-a ratios (Fuc/Chl-a) (r 2 = 0.476, n = 26, p = 0.0001).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MS and BP (r 2 = 0.380, n = 19, p = 0.005). This suggests that BP did not represent DMS and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 removal by bacterial consumption but rather DMSP degradation to DMS by bacterial enzyme.  相似文献   

12.
采用植物激素的微量LC-MS检测等方法,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宁波浒苔(Ulva prolifera)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体内含有吲哚乙酸、赤霉素、玉米素、反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茉莉酸等多种促生长性内源植物激素,但不含有异戊烯腺嘌呤。内源植物激素对24-表油菜素内酯的响应程度不同,大多数植物激素在处理第1天含量变化最快。低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时,各种内源植物激素的含量增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组的效果最明显。在该浓度下,24-表油菜素内酯对生长相关激素含量、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等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0.1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组中,浒苔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是绿藻门(Chlorophyta)石莼科(Ulvaceae)的一属, 因水体富营 养化等原因而大量繁殖, 危害海洋生态系统, 同时富含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 具有提高机体免疫、促 进动物生长和加快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等功能。本研究以超微粉碎技术加工浒苔, 以水产经济鱼种花 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分6 个浓度梯度(0%, 1%, 2%, 3%, 4%, 5%), 研究浒苔对花鲈 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4%组显著降低了花鲈鱼体水分含量及肝 指数(HSI), 显著提高了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 3%组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 (SGR)、胃肠组织中蛋白含量(TP)、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力以及胃LPS 活 力(P<0.05), 而显著降低了胃组织中AMS 和蛋白酶活力(P<0.05), 同时3%组显著提高了花鲈肝脏中 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以及TP 含量, 血清中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溶菌酶(LSZ)活力 (P<0.05), 显著降低了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力(P<0.05).本研究认为, 饲料 中添加超微粉碎浒苔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 且最佳添 加量为3%.本研究可为其变废为宝, 缓解绿潮带来的环境压力, 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 提高水产养 殖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养和混养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存在一定摄食行为,藻类密度对摄食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为930cells/(ind·h).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混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均较单养时下降,滤水率的变化与摄食率相似;(3)不同藻密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与金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实验组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及相关功能单元(FUs)的酚氧化酶活性进行研究,并获得该功能单元的序列信息.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能氧化左旋多巴和邻苯二酚而不能氧化酪氨酸单酚,说明该血蓝蛋白可能具有酚氧化酶活性,并属于儿茶酚酶类;进一步研究显示,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酶解片段FUg的酶活特性显著区别于其它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鱼头眼窝肉中的DHA(C22:6n3)和EPA(C20:5n3)的抗抑郁活性效果,采用现代食品分离技术分离提取鲣鱼眼窝肉中的DHA和EPA,并对其抗抑郁活性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DHA和EPA剂量分别为50,100和300mg/kg时,能够对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的小鼠产生抗抑郁作用,其中低剂量(50mg/kg)表现为最活跃。DHA和EPA还能够对引起头抽动综合征的5-羟色胺小鼠产生轻微的增强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同时测定小鼠大脑区域内主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本实验发现,与用压力媒介物处理的小鼠相比,DHA和EPA能够显著增加主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肾上腺素在小鼠海马体、下丘脑及皮质层中的浓度,并减少5-羟色胺的代谢。DHA和EPA能够在预测抗抑郁特性的动物模型中(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明确其具有抗抑郁活性效果,具有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和环保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dex A50凝胶层析法对豚鼠气单胞菌的溶血素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分子量为32.2kDa的单一多肽溶血素,测定溶血价为25。将该溶血素倍比稀释后梯度接种南方鲇,研究其对南方鲇的致病性和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具有较强的毒力,对南方鲇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0.29mg蛋白/kg体重;病鱼表现为体表褪色,腹部膨大,肝、脾、肾肿大,肝、脾淤血、出血明显;胃肠道内充有大量粘液,黏膜充血、出血;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骨骼肌水肿、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血窦扩张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道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18.
利用PCR方法从VP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rh溶血素基因,构建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对trh进行了表达和纯化,经溶血活性检测,复性蛋白具有溶血活性.同时还构建了trh基因缺失株,对trh基因进行了基因敲除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敲除trh基因并不能够影响菌株的溶血活性,说明副溶血弧菌还存在其它溶血素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