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盘江盆地中的大贵州滩为一个自晚二叠世末期开始发育,至晚三叠世初期停止生长的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早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台地内部、北部斜坡和盆地边缘,并认为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地层格架的几何形态近于对称。本次研究以下三叠统岩石地层对比为基础,借助早三叠世期间δ13C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的特点进行化学地层对比后发现:台地南缘二...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一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一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修文—广西天峨地区早三叠世地层剖面测制和相序解析,并对其相的确定和划分。重点从各地层组的岩性组合、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入手,进行综合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相区划分。得出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广海陆棚沉积环境演化为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末期向镶边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过渡,而罗甸板庚一带为孤立台地沉积环境。同时建立起研究区早三叠世两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层剖面测量、区域调查、岩矿鉴定等工作方法,发现石阡-岑巩地区寒武纪黔东世晚期至芙蓉世时期为一套连续沉积的台地边缘滩相的颗粒及藻类碳酸盐岩;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岩石地层格架的建立,再现了该区寒武纪时期台、坡、盆的沉积古地理格局,研究了从寒武纪黔东世晚期开始碳酸盐岩台地的建立、发展、衰亡的沉积发展演化过程;并通过台地边缘滩相碳酸盐岩物性分析,认为该套岩石具有一定粒间孔、晶间孔,且晶洞发育,是油气储集层最有利部位,从而为贵州东部乃至中国南方地区该相位隐伏区寻找油气资源提供新的信息与线索。  相似文献   

5.
海西—印支期上扬子地块发育稳定型的碳酸盐岩大台地,在碳酸盐岩台地南缘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发育,主要包括4种沉积类型: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前缘斜坡、滩(礁)间海。据海西—印支期台缘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可分为4个沉积演化阶段:中泥盆世—晚泥盆世(SS1),台缘沿弥勒—师宗—晴隆—南丹—河池一线呈带状分布,台缘礁滩发育;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SS2-SS3),台缘沿晴隆—六盘水—安顺呈带状分布,台缘生屑滩发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SS4),沿贞丰—紫云—罗店—河池—柳州—娄底呈带状分布,台缘滩、台缘礁交互发育;早三叠世—中三叠世(SS5),沿贞丰—镇宁—贵阳—福泉一线呈带状分布,早三叠世主要发育台缘鲕粒滩,中三叠世台缘礁占优势。这4个阶段的台缘沉积特征表明:台地边缘礁滩沉积体系垂向演化受海平面变化控制,横向迁移主要受同沉积断裂控制,不同类型生物的出现和绝灭控制台缘生物礁滩的类型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藏荣玛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沉积,在野外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这套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相与微相分析。通过对碳酸盐岩样品显微薄片观察分析,共识别出13个微相。根据岩石特征及其组合类型划分出6个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礁相和斜坡相。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世荣玛地区主要为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夹有较深水的斜坡相沉积,共发生了4次海侵-海退旋回,并间隔有若干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区域上,班公湖—怒江洋北缘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大体一致,且广泛发育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故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的开启时间为晚三叠世之前,且东西段呈准同时开启模式打开。  相似文献   

7.
新疆昆仑山乌斯腾塔格—喀拉米兰地区晚三叠世植物群Drepanozamites nilssoni-Otozamites indosinensis-Thinnfeldia nordenskioldi-Glossophyllum sheisense等的首次发现,揭示了该地区中国南方型晚三叠世植物群的面貌.对研究新疆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地层区划及晚三叠世植物群地理分区、以及板块构造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分异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早三叠世中国南方的岩相古地理总体上表现为“两隆两凹”的格局,即西部以康滇古陆为核心的中、上扬子地块,东部以华夏古陆为核心的华夏地块,两地块之间为扬子古海洋。两古陆附近沉积滨浅海相碎屑岩,其间的古海洋内为碳酸盐岩台盆,岩相分带显著。中国南方早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取决于扬子扳块与华夏板块的裂离和拼合。由Induan期到Olenekian期,中、下扬子地区的北部缓慢抬升,下扬子地区由较深水转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与此同时,西南部的康滇古陆下沉,东部的华夏古陆隆升,导致岩相向西推移,右江地区表现为活动性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9.
大贵州滩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南部的“大贵州滩”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为一套连续的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二叠系顶部主要为厚层生物屑泥粒灰岩,而三叠系底部则主要为钙质微生物骨架灰岩及厚层粒泥灰岩。穿过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取样累计厚度81m,二叠系和三叠系大致各占一半的厚度,共取样品91件,n(87Sr)/n(86Sr)值变化在0.707269~0.707409之间,平均为0.707327,低于现代海水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0.7090737)。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表明从晚二叠世末期到早三叠世初期,同位素比值虽小幅度的起伏波动频繁,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三叠系底部的平均值(0.707330)略高于二叠系顶部的平均值(0.707323)。大贵州滩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初锶同位素组成的总体演化趋势与扬子台地及世界其它地方同时期的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趋势(呈急剧的上升)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事件控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大贵州滩特殊的环境条件,陆源物质对其影响小,导致了壳源锶对锶同位素组成的制约作用减弱,因而锶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天峨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于早泥盆世晚期,于早三叠世末最终消亡,长期被深水海槽盆地所围限。晚古生代其是右江盆地北缘一个长期持续发育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地层沉积特征主要受基底沉降、海平面波动和盆地内生碳酸盐沉积速率的控制,可划分为孤立台地和斜坡—盆地两大相区,共识别出局限台地相、半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和盆地相6种沉积相类型。各时期岩相古地理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建立相应的沉积地层序列及孤立台地沉积模式。天峨碳酸盐岩台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孤立台地孕育阶段(D31—D2)、孤立台地成型阶段(D3)、孤立台地持续发展阶段(C1—P2)和孤立台地收缩淹没阶段(P3—T1)4大演化阶段,与右江裂谷盆地(D31—D3)—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C1—T1)的进程相对应,反映了右江盆地晚古生代剧烈扩张、沉降,扬子台地边缘拉伸、破裂,微地块向盆地内部滑移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Carbonate platforms spanning intervals of global chang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causal link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ntrols on platform geometry across the Palaeozoic to Mesozoic transition and yields new stratigraph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a latest Permian to earliest Late Triassic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Nanpanjiang Basin of south China. Re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architecture was achieved by integrating field mapping, petrography, biostratigraphy, satellite imagery analysis and δ13C chemostratigraphy.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transitioned during Early Triassic time from a low-relief bank to a platform with high relief above the basin floor (up to 600 m) and steep slope angles (preserved up to 50°); and (ii) the oldest-known platform-margin reef of the Mesozoic Era grew along steep, prograding clinoforms in an outer-margin to lower-slope environment. Increasing platform relief during Early Triassic time was caused by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to the basin margin and a high rate of accommodation creation driven by Indosinian convergence. The steep upper Olenekian (upper Lower Triassic) slope is dominated by well-cemented grainstone, suggesting that high carbonate saturation states led to syndepositional or rapid post-depositional sediment stabilization. Latest Spathian reef initiation coincided with global cooling following Early Triassic global warmth. The first Triassic framework-building metazoans on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were small calcareous sponges restricted to deeper water settings, but early Mesozoic reef builders were volumetrically dominated by Tubiphytes, a fossil genus of uncertain taxonomic affinity. In aggregate,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records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highlighting the close connections among marine chemistry, marine ecosystems and carbonate deposition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建设和运行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是世界上开展全球尺度农情遥感业务监测的主要运行系统之一,可以在中国和全球尺度提供作物长势、单产、种植面积、产量和旱情等农情信息.自1998年建设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监测内容全面、技术先进、监测结果可靠,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系统.2004年,<遥感学报>(第8卷第6期)对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2005-2009年,通过对CropWatch的不断完善,提高了系统的独立性和运行效率,并在2008年春季雪灾、汶川地震、2009年冬小麦种植区春季干旱、2010年西南大旱等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2005-2009年间在系统化建设、监测的独立性和系统的应用推广等方面的进展,并对系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序言前陆盆地是由板块碰撞引起侧向挤压,进而形成冲断推覆体(thrust mass)加载于大陆边缘,使大陆地壳周缘前陆隆起(peripheral forebulge)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盆地,它的一侧与发育周缘前陆隆起的克拉通大陆为邻,另一侧靠近冲断推覆体。靠近冲断推覆体侧的一端主要发育陆源碎屑沉积,而靠近克拉通大陆的一边则发育成为碳酸盐台地。由于碰撞后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俯冲,造成冲断推覆体跨过先前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向克拉通陆内迁移发展,致使碳酸盐台地最终全被陆源碎屑掩埋。最初,冲断推覆体位于海平面之下,随着冲断推覆体叠加而成山链,加载于大陆边缘薄的外部地壳之上,沿缝合线形成一个深而狭长的边缘海槽地,接受陆源泥和深海沉积物沉  相似文献   

14.
海相三叠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南方,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瓣鳃类、菊石、腹足类及介形虫等。在此区内,海相二叠系也极为发育,有许多二叠-三叠系连续沉积剖面。因此,二叠-三叠系的界限剖面,可以在许多地点见到。 二叠-三叠系的界限日益受到国际地层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罗茂  时国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2007,9(5):519-532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以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绝灭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绝灭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在绝灭前后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相似文献   

16.
贵州南部“半边街式”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勇  安琦  王敏 《地球学报》2006,27(6):570-576
贵州省南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汞、锑资源分布区。2000年由于产于上泥盆统中铅锌矿的陆续发现,贵州省地矿局启动了以铅锌资源评价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主的地质工作,目标是总结铅锌矿产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通过三年的研究认为,该区处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带和右江造山带交汇部位,受晚古生代初期发生的陆内裂谷活动影响,产生了一个与桂中台陷相连的大型沉积凹陷区—黔南台陷沉积区,形成了巨厚碳酸盐和碎屑岩沉积,产生了与裂陷盆地边缘同沉积断层活动有关的低温成矿作用,造成了在晚泥盆纪以前的地层中汞、锑、砷、金、铅锌等矿床沿同沉积断层密集分布。本文通过矿床特征总结和矿床成因探讨,建立了准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模式,旨在为该区寻找这类矿床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贵州罗甸中三叠统边阳组风暴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传明  夏邦栋 《地质科学》1996,31(2):193-195
贵州南部罗甸地区中三叠统发育—套巨厚的砂、泥韵律的海相碎屑沉积,其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和泥岩之组合,曾被认为是典型的浊积岩(苟汉成,1985;贺自爱,1986)。这套沉积在该地区命名为边阳组,命名地点在罗甸县边阳。边阳组下伏地层为新苑组(T2x),上覆地层为把南组(T3b)。经过对该区较详细的野外观测,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具蹼状构造的垂直U型潜穴等风暴沉积的证据,表明边阳组并非全为浊积岩,这为重新认识该区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8.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植物类型单调,保存较破碎,共计14属31种,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楔叶纲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