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光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的多次变态过程中,横裂生殖(Strobilation)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食用的是海蜇水母型成体,其性成熟水母有性生殖所产生的无性世代水螅型,必须通过横裂生殖才能再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因此,阐明海蜇横裂生殖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人工培育大量海蜇幼水母  相似文献   

2.
海蜇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钵水母纲,根口水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沿海近岸,是我国传统渔业生产的主要大型经济水母[1].海蜇的营养十分丰富,除含有蛋白质、脂肪酸和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2].海蜇的药用价值在我国早有记录[3],在韩国海蜇被作为减肥和美容的食品,而澳大利亚的土族人则用干海蜇粉治疗烫伤[4].近代研究表明海蜇有治疗高血压、慢性气管炎、哮喘、胃溃疡和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的作用[5].美国Auburn大学的研究小组报道:Stomolophus meleagris水母的胶原质对实验鼠抗原引起的关节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钵水母相比,倒立水母具有独特行为: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在海底呈倒立附着、“睡眠”的状态。为探索与这一独特行为相关的遗传信息,本研究对安朵仙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和同属于钵水母纲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进行首次全基因组测序、拼接和注释,并重点分析了这3种钵水母与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HoxPOU基因家族的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遗传分析显示,刺胞动物门中HoxPOU基因家族具有明显的物种间差异性。对Hox基因的分析首次发现钵水母及水螅(Hydra vulgaris)的“前段Hox基因”产生了部分缺失,并进一步印证了刺胞动物不存在“中段Hox基因”的假说。安朵仙水母和海蜇具有相对全面的ParaHox基因种类,即GSXXLOX/CDX基因,而巴布亚硝水母只有GSX基因。在POU基因多样性方面,安朵仙水母、海蜇、星状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的基因组具有全部4类POU,而巴布亚硝水母、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水螅只有2类POU。在本研究分析的刺胞动物中,安朵仙水母的POU-1,-6亚型的核苷酸多态性最高;安朵仙水母与指形鹿角珊瑚(Acropora digitifera)、星状海葵的POU-2/3/5亚型的序列多样性较其他钵水母更高。另外,3种钵水母与水螅粘附蛋白的比较结果表明,安朵仙水母具有巴布亚硝水母和海蜇所不具有的粘附相关鼠李糖结合凝集素和一类抗氧化活性物质铁螯合物还原酶。综上所述,安朵仙水母具有更多POU编码基因和复杂POU亚型,以及具有粘附相关凝集素和还原酶的编码基因,可能是与安朵仙水母倒立附着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生活史,作者应用显微观察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其各阶段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继而对已报道的海蜇生活史进行了资料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浮浪幼虫纵轴长度及活力将其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浮浪幼虫;在海蜇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足囊萌发过程中,补充了杯状体发育阶段;根据伞部中胶层变化、中央口发育状况及棒状附着器的出现与否,对碟状体至幼蜇的发育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海蜇浮游幼体划分为碟状体、稚蜇和幼蜇3个阶段。实验结果完善了海蜇早期生活史,为深入开展海蜇基础生物学和基础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30mm的海蛰幼体。在海蜇对海月水母的捕食实验中发现,伞径≥10mm的海蜇幼体对海月水母的碟状体有捕食行为。通过对两种水母相互捕食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海月水母捕食海蜇的能力明显强于海蜇捕食海月水母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解释近年来海月水母不断暴发而海蜇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有助于改进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提高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加祺 《海洋学报》1999,21(4):92-95
中国海域水螅虫纲(Hydrozoae),花水母目(Anthmedusae),棒状水母科(Corymorphidae)的真囊水母属(Euphysora)经研究有3个新种:褐色真囊水母(Euphysora brunnescentis sp.nov.)、刺胞真囊水母(Euphysora knides sp.nov.)和硬手真囊水母(Euphysora solidonema sp.nov.),对此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相似文献   

7.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类区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79,1(1):127-137
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区系,自十九世纪末随着海洋考察的发展就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相继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报告和专著,本世纪以来,调查研究向远洋深海发展。近期来,较系统的工作是Kramp(1959,1961,1965,1968),相继发表了几部专著,详细记述和综述采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其邻近水域的水螅水母,并进行了动物地理区划[15,18,19]。连同早期Mayer(1910)和Russell(1953,1970)等人的工作,为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分类区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我们初步统计,全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约有450种左右(不包括可疑种和未定种)。  相似文献   

9.
厦门海域产的剌胞栉水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书院 《海洋与湖沼》1980,11(3):255-258
栉水母类通常皆具粘细胞(Colloblast)而无刺胞(Nematocyst),唯一的例外是刺胞栉水母(Euchlora rubra K?lliker),具有刺胞而无粘细胞。由于个体较小和分布范围不广,过去有关刺胞栉水母的报道很少。自1853年K?lliker氏定名以来,发表有关的论文还不到十篇,从动物亲缘关系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栉水母还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8种同工酶在海蜇的刺胞和中胶层的表达特异性,利用RAPD技术对海蜇刺胞组织的DNA标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生物体防御清除自由基的SOD,在刺胞和中胶层均有表达。而与酯类化合物代谢相关的EST、维持细胞正常的能量代谢的ATPase,能在海蜇和口冠海蜇的刺胞中表达,而不能在中胶层中表达,所以,EST和ATPase可作为刺胞毒素的分子标记。碳水化合物代谢中重要的酶类MDH和ADH、清除细胞内H2O2的POD、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重要酶类(与磷脂的转移、消化、吸收等活动密切相关的)ACP、在体外碱性环境下能水解有机磷脂键而产生一个有机基团和无机磷酸根的ALP,这5种酶仅在毒性较强的口冠海蜇刺胞中表达,MDH和ACP活性很高,在毒性相对较弱的海蜇刺胞中不表达。所以,这5种酶可作为海蜇毒性强弱的标记。以两种海蜇刺胞DNA为模板,S11、S32、S38、S95等4个随机引物的RAPD谱图差异明显,亦可作为毒素强弱的间接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negative impacts of jellyfish blooms (JB) on marine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orted. Aquaculture has been affected by jellyfish outbreaks, mostly documented through repeated episodes of farmed salmon mortalities in Northern Europe; however, the valuation of JB consequences on the aquaculture sector still remains poorly quantified.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 firs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effects of JB on finfish aquaculture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awareness of JB impacts among Mediterranean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workers. The aquaculture workers' perception about JB was assessed through a structured interview-based survey administered across 21 aquaculture facil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Mediterranean. The workers' awareness about JB impacts on aquaculture differed among countries. Italian and Spanish fish farmers were better informed about jellyfish proliferations and, together with Tunisian farmers, they all recognized the wid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JB on sea bream and sea bass aquaculture. On the contrary, the majority of Maltese respondents considered JB as a non-significant threat to their activity, mostly based on off-shore tuna farming.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shows that JB may negatively affect different Mediterranean aquaculture facilities from Tunisia (Sicily Channel) and Spain (Alboran Sea), by increasing farmed fish gill disorders and mortality, clogging net cages, or inflicting painful stings to field operators, with sever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vailable knowledge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ed preventive plans, adaptation policie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JB phenomenon and its impacts on coastal water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2.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相似文献   

13.
闽江口海蜇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模拟闽江口海蜇伞径和体重的生长,结果表明海蜇生长明显分3个阶段:5月10日以前为缓慢生长期;5月11日至7月30日为快速生长期;7月30日以后为衰老期,个体收缩,体重减轻;伞径和体重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月5日和7月30日;伞径和体重生长速度最大值分别在6月2日和6月25日。据此确定闽江口海蜇最佳捕捞期7月30日,最佳捕捞伞径494.1mm;合理开捕期7月20日,开捕伞  相似文献   

14.
Increase of marine artificial structures, providing more substrate for jellyfish polyps, has been argued to increase jellyfish outbreaks, although no explicit evidence exists. We report a case study demonstrating a remarkable increase of Aurelia aurita s.l. ephyrae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a floating pier (48 × 6 m) in a fishing port on the Inland Sea of Japan. Monitoring of ephyrae from January 2010, prior to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floating pier in April 2010, to July 2011, revealed that their time-weighted average density increased 3.5 fold, from 1.1 to 3.9 ephyrae m?3, and the integrated number of ephyrae exported from the port increased 4.3 fold, from 5.7 × 106 to 25 × 106 ephyrae, after the installation. However, in a nearby port, a control site, the abundance of ephyrae decreased by ca. one thir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Monitoring of polyps showed that they initially colonized the undersurface of the pier by August 2010, followed by a rapid population increase. They strobilated from December 2010 to May 2011. We computed the number of ephyrae released from the strobilae to be ca. 25 × 106, very close to the net increase of ephyrae produced and exported from the port. This study corroborates that the installation of an artificial structure provides new a substrate for polyps, which allows them to produce more ephyrae to induce medusa blooms.  相似文献   

15.
关于海水网箱养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水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制约海水网箱养殖发展的种种因素也逐步显露出来(风暴潮等恶劣气候、环境污染、人为的破坏等等),海水网箱养殖在预期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面临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本文对海水网箱养殖系统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基础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海水网箱养殖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就数据的收集和专家评审表做了一些研究,以此客观的反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决策者实现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的最佳控制。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温度和水流条件下,作者分别对八斑唇腕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伞径、伞高、出芽率和存活时间等生长发育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人工饲养和科普展示奠定基础。近海9.5℃~14℃采集的八斑唇腕水母暂养1 d后,置于不同水流(静止的1 L烧杯和气泡带动水流的13 L水浴缸)和不同温度(10℃、15℃、20℃和22℃)交叉条件下人工饲养。结果显示,77 cm/s的水流条件下,10℃组水母存活时间最长。伞径、伞高与饲养时间呈负相关。温度越高,水母存活时间越短。温度能促进生殖腺快速成熟,但是10℃水母能持续性出芽。水流能保持水母活力,延长存活时间。研究表明,八斑唇腕水母可以通过水螅体横裂生殖和性腺出芽生殖两种方式繁育水母体。因为其个体较小,科技馆可采用低温水浴缸进行培养和长期展示,并对其特殊的出芽生殖方式进行科普讲解。  相似文献   

17.
从介绍海洋生态预报的概念和作用开始,根据赤潮、绿潮、水母暴发、珊瑚白化等海洋生态灾害的致灾种类和涉及的富营养化、低氧和致病菌等灾害指标,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海洋生态预报的研究进展,进而探讨了河口区、陆架海以及全球大洋等不同海域差异所涉及的海洋生态预报的发展应用,论述了经验预报、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等海洋生态预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际应用,最后展望提出海洋生态预报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近海浪-流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OFS-C)和Lagrangian粒子追踪方法,本文首次建立了辽东湾海蜇增殖放流模型。模型中,海蜇用虚拟的粒子表示,具有昼夜垂直运动(DVM)特性。海蜇运动由海流和次网格参数化引起的随机运动驱动。利用航次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式结果可以很好的模拟放流海蜇分布的主要结构。模型分析了物理过程对辽东湾放流海蜇的输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蜇运动主要受海流和间接的风应力的影响。放流地和捕捞地的连通性分析表明,辽东湾海蜇的主要捕捞地集中于湾顶。另外,连通性矩阵表明,瓦房店放流的部分海蜇不能到达捕捞地,因此,相对于其它放流地来说,瓦房店不是理想的放流地。敏感性实验表明了随机游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游走格式并不敏感。海蜇栖息的深度会影响海蜇最终的分布,若海蜇栖息于海底,则在低层环流的影响下,最终分布于辽东湾中部,部分会流出辽东湾,而不能到达湾顶。  相似文献   

19.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由某些甲藻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神经毒素,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危害大,可对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PSTs毒素的毒性大小随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迄今,国内外学者针对PSTs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目前对于藻细胞产毒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学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理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PSTs的生物合成过程不仅与藻细胞自身生长阶段有关,还会受到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藻细胞毒素组成和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产生PSTs的典型甲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细胞内与PSTs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某些基因或蛋白质,对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亚历山大藻产生PSTs毒素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对亚历山大藻中PSTs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产毒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